客觀日本

日本「江崎玲於奈獎」「筑波獎」公佈,理化學研究所的十倉好紀等7人獲獎

2024年01月12日 科學・技術獎

(一般財團法人)茨城縣科學技術振興財團(理事長:江崎玲於奈)於11月20日公佈了「江崎玲於奈獎」「筑波獎」「筑波鼓勵獎」的獲獎者。江崎玲於奈獎由十倉好紀(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創發物性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和於秀珍(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創發物性科學研究中心電子顯微鏡研究組課題組長)獲得。兩位獲獎者將獲得獎狀和獎金1千萬日元(由關彰商事株式會社贊助)以及獎牌。各獎項的頒獎儀式及獲獎紀念講演正在籌措之中。

各獎項的獲獎者和獲獎題目及研究内容如下:

〈江崎玲於奈獎〉

title

十倉好紀和於秀珍,獲獎研究為「自旋渦流晶體的直接觀察及其物性研究」(供圖:茨城縣科學技術振興財團)

自旋渦流晶體是在1961年提出的一種被稱為斯格明子(Skymion)的自旋渦流的晶體陣列。此後,在理論上也證實了在磁體中也可能存在由自旋渦流形成斯格明子(Skymion),並且通過中子繞射實驗暗示了其存在。

2010年,十倉好紀和於秀珍通過磁場控制實現了穩定的自旋渦流的二維晶體,並通過磁顯微鏡在真實空間中成功地直接觀察到了渦流結構。之後兩人進一步發現自旋渦流晶體是準穩定的,在廣泛的溫度範圍主記憶體在,顯示出敏感的電響應並且能在室溫以上穩定存在,可以通過超低電流驅動等性質。通過這些研究,闡明瞭控制自旋渦流晶體的基本原理和物性,並揭示了其在下一代大容量記憶體等方面的應用潛力。

〈筑波獎〉

title

江面浩(筑波大學生命環境系教授),獲獎研究為「包括基因體編輯技術在内的新型育種技術的基礎構築和在社會應用中的發展」(供圖:茨城縣科學技術振興財團)

江面教授通過構建番茄突變群體,建立了全球最大規模的資源庫。進而通過利用該資源庫,對番茄的保鮮度、高糖度、功能性成分相關基因的功能解析做出了貢獻。他通過融合這些知識和基因編輯技術而開發出的能夠高度積累γ-胺基丁酸(GABA)的番茄已於2021年開始銷售。此外,他還在大學設立了初創企業,為基因體編輯作物的社會應用開闢了道路。

筑波獎的頒獎對象為在茨城縣内從事科學技術相關研究並取得顯著成果的研究人員。獲獎者將獲得獎狀和獎金500萬日元,以及紀念品。

〈筑波鼓勵獎〉

title

◇實用化研究部門:今村嶽(物質與材料研究機構聚合物與生物材料研究中心生物材料領域電化學奈米生物團隊主任研究員),南皓輔(同機構同研究中心生物材料領域嗅覺感測器團隊主任研究員),吉川元起(同機構同研究中心生物材料領域嗅覺感測器團隊負責人),獲獎研究為「利用膜型表面張力轉換器(MSS)進行嗅覺感測器的綜合性研究、開發及社會應用」(供圖:茨城縣科學技術振興財團)

三位獲獎者通過解析被稱為嗅覺感測器的MSS所產生的物理可用能現象,成功地將粘彈性特性用理論公式表達出來。並且製成了具有可對應各種氣味分子的化學多樣性的奈米結構等的嗅覺感測器。進而,他們以雲端積累的數據為基礎,成功開發了能夠線上高精度識別氣味的新型信號分析法,並實現了社會應用。

title

◇年輕研究人員部門:内田健一(物質與材料研究機構磁性與自旋電子學材料研究中心自旋能量團隊高級負責人),獲獎研究為「關於自旋卡路里電子學的基礎研究」(供圖:茨城縣科學技術振興財團)

内田等人在2008年發現了由熱流產生的自旋流現象,即「自旋席比克效應(Spin Seebeck Effect)」。2016年,還陸續發現並成功觀測了被稱為「各向異性磁珀耳帖效應(Anisotropic Magnetic Peltier Effect)」和「磁湯姆森效應(Magnetic Thomson effect)」等的物理可用能現象,取得了顯著的研究業績。

筑波鼓勵獎的宗旨與筑波獎相同。年輕研究人員獎面向40歲以下的研究人員。獲獎者將獲得獎狀和獎金100萬日元,以及紀念品。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