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蔣」述日本:日本能否將塑料垃圾危機轉危為機

2019年05月29日 能源環境

「我們對待塑料垃圾的方式,到了必須轉變的時候!」最近,日本媒體大聲疾呼。5月,《巴塞爾公約》的100多個締約國在日内瓦經過兩週討論,修訂了《巴塞爾公約》,決定將塑料垃圾列入進出口限制對象。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偷偷」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塑料垃圾將成為歷史,而日本則首當其衝。

目前,全世界每年的塑料垃圾約為3億噸,其中超過800萬噸流入了大海。很多發展中國家將塑料垃圾作為可回收資源進口,但是相當一部分並未得到處理,被直接排入大海,造成了嚴重的海洋污染。此外,細小的塑料顆粒可以通過海洋食物鏈進入人類身體,對民眾健康也造成了極大威脅。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巴塞爾公約》締約國修訂了公約。

日本能否將塑料垃圾危機轉危為機

此次修訂公約的提案來自日本和挪威。根據修訂後的公約,出口塑料垃圾的國家必須徵得進口國的同意才能出口,而實際上很少會有國家同意進口塑料垃圾,因此塑料垃圾出口的大門基本被關閉。

2018年,日本沒有在G7峰會形成的《海洋塑料憲章》上簽章,遭受廣泛批評,所以此次《巴塞爾公約》修訂中,日本特別「積極」。日本還準備以東道國身份,將塑料垃圾問題列入6月G20峰會的討論範圍,以強化各國限制塑料垃圾的共識。

而另一方面,日本準備怎麼處理國内堆積如山的塑料垃圾,卻讓各界充滿疑問。目前,日本人均塑料廢棄量排在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日本每年900萬噸塑料垃圾中,超過100萬噸出口到了海外。去年中國限制塑料垃圾進口以來,日本已經遭受嚴重衝擊,各地的塑料垃圾不斷累積,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非法丟棄現象。為了應對嚴峻形勢,日本考慮向東南亞等國出口,可是《巴塞爾公約》修訂後,日本作為提案國,這條路基本也走不通。

這種背景下,日本環境省還制定了塑料資源循環戰略,計劃在2030年將國内塑料廢棄量減少25%。不過,截至目前日本環境省並沒有說明是與哪個時點比較,也沒有制定具體行動計劃。面對塑料垃圾來襲,日本應該盡快充實戰略,行動起來。

比如進一步完善回收機制,像家電產品一樣,對廢棄者徵收相應的處理費用。此外,日本還可以利用自身環保技術優勢、資源回收經驗,強化塑膠垃圾的焚燒能力,提高焚燒效率,然後利用熱量來發電。日本媒體認為,以日本現有實力,完全可以開發這樣的設施,而且成本可控。

一旦日本開始應用此類設備和設施處理塑料垃圾,對於其它為塑料垃圾煩惱的國家而言,將是重大福音。所以,日本還可以藉此創造新的出口環保品類,開發新的市場,拉動投資。不過,要想減少塑料垃圾,僅僅處理還不夠,更重要的還是降低塑料丟棄量、尋找更加環保的替代材料。現在,塑料製品因為便利性,已經深入民眾生活,限制塑料製品使用將會影響民眾生活。雖然增強民眾環保意識可以一定程度減少丟棄量,但是要從根本上減少塑料的使用,還需更加環保、更加健康的新材料。

因此,在塑料垃圾問題上,日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只要日本找對了方向,塑料垃圾問題說不定能轉危為機,為日本帶來新的亮點。

供稿 蔣豐
編輯修改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