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測量北極冰河的微量移動,讓全球變暖的威脅視覺化

2021年08月27日 能源環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最新報告中斷定,人類活動是全球變暖的元兇。北極地區的觀測數據為報告提供了科學根據。以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和北海道大學為中心於2020年6月啟動的日本國家項目「北極地區研究加速項目(ArCSII)」在備受關注的北極研究中的存在感愈發強烈。

北海道大學的研究團隊2021年7月宣佈,首次利用海底地震儀在格陵蘭的鮑登冰河近接處觀測到了冰河滑動時的微量移動。以往的方法很難在冰河的尾端附近獲得數據。如果能確立此次的觀測方法,就將有可能監測從冰河流入大海的冰和解凍的水,有助於闡明氣候變化的要因。

title

在格陵蘭等北極地區持續開展調查(圖片由北海道大學的杉山慎提供)

隨著人們對未來全球變暖的關注,針對北極地區的研究也正在加速。據說該地區的溫度正以整個地球的3倍速度變化。冰正在「解凍」、「消失」和「坍塌」。全球變暖的威脅容易視覺化。ArCSII項目主任、極地研究所教授榎本浩之說:「地球變化的最新狀況隻需看一看北極就知道了」。

ArCSII提出了以下4個戰略目標:(1)掌握北極環境變化的實際情況、(2)氣象氣候預測的高度化、(3)評估北極地區的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4)把讓北極地區實現永續發展的成果應用於社會。具體來說就是,調查正在發生的事情,根據數據預測未來,結合人文社科領域的綜合科學知識探索對地球的影響。

項目概要

名稱 北極地區研究加速項目(ArCSII)
内容 對全球變暖的影響最為顯著的北極地區進行調查研究
目標 掌握環境變化的實際情況,明確變化過程,強化氣象氣候預測研究
預算 2020年度和2021年度均為9.5億日元
參與機構 國立極地研究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和北海道大學等

榎本教授介紹了在北極地區開展實地調查的研究人員的感想:「全球變暖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通過模擬等進行預測也趕不上實際變化。自然現象反映出來的變化更大」。今後,較之於二氧化碳將更加密切地關注甲烷的動向。

始於1990年代的北極研究一直採取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日本開始全面參與是在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之後。目前在航線和資源開發等地緣政治學方面,北極備受關注,但希望科學研究的步伐能夠不被打亂一直穩步推進。

日文:矢野壽彥、編輯委員,《日本經濟新聞》,2021/08/23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