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校長:藤井輝夫)與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財團(會長:笹川陽平)4月19日在東京大學伊藤國際學術研究中心公佈了雙方共同推進的「海洋塑膠廢棄物對策專案」成果。同時雙方還宣佈,已決定在未來3年追加實施第二期專案。第二期專案將進一步深入推進之前的研究,同時促進在瀨戶內海等示範區的實際應用,並基於科學依據爲政府提供政策建議和制定條例。日本財團將爲第二期專案提供約3億2千萬日元的資金。
東京大學與日本財團公佈「海洋塑膠廢棄物對策專案」的成果。左起依次爲京都大學淺利美鈴副教授、東京大學津田敦副校長、藤井輝夫校長、日本財團笹川陽平會長和海野光行常務理事(供圖:日本財團)
藤井校長在致辭中表示:「從過去3年的成果來看,出現了很多新課題和尚不瞭解的情況,因此今後打算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相關的科學知識。我認爲,透過研究,充分掌握科學知識對思考今後的對策極爲重要。」
東京大學和日本財團於2019年利用日本財團提供的約3億5千萬日元研究經費起動了「海洋塑膠廢棄物對策專案」。以東京大學爲中心,京都大學和東京農工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加入其中,形成了一個50多人的研究團隊,三年來爲積累海洋塑膠廢棄物對策的科學依據、向社會傳播正確的資訊、創造解決問題的契機,並將將這些知識應用於政策制定而推進了研究。
具體研究内容涵蓋以下三個主要方面:掌握海洋微塑膠的實際情況、評估微塑膠對生物的影響、明確塑膠廢棄物產生的程序及研究削減和管理對策。在對策方面,構建了對策研究平台等。
在過去3年裏專案成員共發表了23篇評審論文和9篇非評審論文。
關于海洋微塑膠實際情況,2000年8月研究團隊實施航海調查發現,海洋微塑膠在微細化後,更微小的顆粒會選擇性地沉積物在海床。另外還應答,結合現場的微塑膠採樣結果和海洋類比,可以推測微塑膠的行程。此外,透過分析水產研究和教育機構保存的過去70年在日本週邊至北太平洋海域採集的7千份海水樣本發現,在1950~1970年代,海洋塑膠廢棄物以10年10倍的速度增加,污染在不斷加劇。同時還發現,不僅是顆粒的尺寸,運送程序和劣化情況還因微塑膠的種類而異。
關於微塑膠對生物的影響,在塑膠以外的污染源被認爲比較少的沖繩縣座間味島和西表島,調查了塑膠污染嚴重的濱海帶和不嚴重濱海帶的微塑膠及塑膠相關化學物質(製造時添加的耐燃劑和漂流時附着的化學物質)在陸寄居蟹活體內的積蓄情況。結果顯示,化學物質的積蓄更多,在生物活體內的代謝程序中,耐燃劑隨着溴被去除變成了毒性更高的物質積累在活體內。在實驗室也重現了這個結果。
另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微塑膠在生物活體內的滯留時間因尺寸而異。今後將調查微塑膠在活體內積累引起的基因反應等。此外,研究團隊還透過使用人體培養細胞的實驗發現,幾十奈米的微塑膠顆粒會經由腸道細胞進入血液,幾百奈米的微塑膠顆粒會進入淋巴系統。微塑膠進入人體後還會進入免疫系統的細胞,刺激免疫系統,但由於微塑膠無法分解,並不能透過抗原呈遞引起後天性免疫反應。關於長期暴露引起發炎等的可能性,今後還將繼續操作進行研究。
關於明確產生程序及研究削減和管理對策,研究團隊透過引進京都大學開發的「Plide圖表」,將個人的主觀認知水平視覺化,對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避免使用和難以避免使用的塑膠進行分類,並提出了妥善的處理方法。另外,研究團隊還總結了國際框架以及政府和產業界的職責和侷限性,提供了有助於普通市民改變意識和行為等的實務方法。除此之外,還指出了今後削減微塑膠所面臨的社會課題。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