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政府欲發力AI及量子等8大領域,推動制定國際標準

2025年04月16日 資訊通信

3月25日的《日本經濟新聞》發表了一則報導:「日本推動國際標準制定,以AI及量子等8大領域為重點,計劃今年夏天出臺國家戰略」。

這是石破內閣成立以來在科技產業政策方面的一個重要舉措。據報導,日本政府將在6月召集以石破首相為本部長的智慧財產權戰略本部會議,製訂日本的「國際標準化戰略」。

其實,日本一直重視國際標準的製訂,曾經在2020年通過修訂2006年制定的「國際標準綜合戰略」,旨在搶佔技術高地,減少對海外標準的依賴。其方式包括:公私合作(聯合豐田、日立等企業及研究機構參與ISO、IEC等國際標準組織);多邊協調(通過CPTPP、日歐EPA等貿易協定嵌入標準規則);技術輸出(以「社會5.0」為概念包裝,推廣日本模式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那麼,為何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日本政府再次重提「國際標準化」,並將其提升到戰略的高度呢?這就要聯繫到當前日本所處的國際競爭環境,以及日本的國運轉變。

日本在國際標準制定領域的表現,經歷了顯著的起伏。其進退與日本國內產業的興衰、國際競爭格局的變化、以及國內政策調整密切相關。本文從歷史階段、關鍵領域、及其背景因素等,對日本的國際標準化歷程進行一次回顧與梳理。

title

一、崛起階段(1980~1990年代)

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日本製造業的黃金時代。當時,「日本製」席捲全球。無論是電子產品還是汽車,在國際上都非常搶手。這個時期,日本在國際標準化領域的核心成就為「電子與製造業標準」。1985-1995年,日本在ISO/IEC技術委員會(TC)秘書處席位佔比從5%升至12%(日本標準協會數據)。1990年日本主導的日本工業標準(JIS)中,約30%被ISO/IEC採納(如光碟存儲標準CD-ROM的物理格式)。當時,由索尼與松下主導的「模擬高畫質電視」(Hi-Vision/MUSE)標準,豐田「精實生產」(JIT)標準成為全球製造業的實際的標準。

標準的背後是日本強勁的產業支撐。在那個時代,日本在半導體、汽車等產業佔全球份額超過50%(比如DRAM主記憶體佔80%)。

當然,在國際標準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當時的通產省(MITI)通過「技術立國」戰略,補貼企業參與國際標準組織。

二、衰退期(1990年代末~2000年代)

這一時期的背景是數字化技術崛起,經濟全球化加速。日本的傳統製造業沒有及時轉型,加之因國內的成本高企,紛紛將產業轉移海外,導致了產業空心化,削弱了標準話語權。2000年代日本在ISO/IEC標準提案採納率降至8%(歐盟15%、美國12%)。

突出的案例是,在行動通信領域,日本標準(如手機製式)過度本土化,缺乏國際合作。因此,日本本土的PDC製式被GSM全球淘汰;在光碟格式領域,日本的藍光雖然勝出,但DVD標準則由歐美主導。

這一時期,日本在與國際標準化關聯的智慧財產權領域的投入也同比下降。2005年日本企業國際標準相關專利申請佔比從1990年的25%斷崖式降至10%(日本專利廳統計)。

三、復甦期(2010年~現在)

就是在這個時期,日本痛定思痛,危機感上升,開始反思國際標準的重要性,並進行戰略調整,以期在重點領域進行反攻。政府加大了支援力度,2024年國際標準專項預算增至500億日元(2010年僅80億)。通過CPTPP、日歐EPA嵌入標準條款,拓展與歐盟以及其他中等發達國家在標準開發方面的多邊合作,聯合德法制定AI標準。民間企業如豐田、日立等在ISO/IEC專家數佔比回升至9%(2022年)。而標準化目標則鎖定了日本的優勢領域,如氫能、老齡化技術(如護理機器人)等。

在這樣的布局下,這個時期日本在國際標準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果。譬如,2020年日本在ISO/IEC氫能標準委員會(TC197)中擔任主席國,主導了70%的氫儲運標準;在物聯網方面,工業價值鏈倡議(IVI)成為全球IIoT參考架構;在量子技術領域,由NTT牽頭製訂了國際電信聯盟(ITU)的「量子密碼通信」國際標準(ITU-T Y.3800)。

通過上述回顧,可以看出日本在國際標準化方面的成績與其產業化密切相關。1980年代是其產業的峰值,當時是美日歐三極競爭,日本在國際標準化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進入1990年代的產業衰退期,日本在國際標準化領域也被邊緣化。復甦期以來,在一些新技術領域,譬如太陽能發電、鋰電池、以及人工智慧領域,中國異軍突起,形成中美兩極的格局。中國在ISO/IEC的標準規格提案數已超日本2倍(2023年數據)。因此,日本只好「另闢蹊徑」,以氫能、老齡化科技等領域作為突破口。

不僅在國際標準領域日本很難恢復到上世紀80-90年代的鼎盛時期,在智慧財產權方面日本也存在很大的短板。譬如,日本在ICT基礎(5G/6G)的標準專利佔比不足5%,而華為一個公司就佔有該領域15%的標準專利。

國際標準競爭的本質,是「產業實力+戰略靈活性」的綜合博弈。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計劃在今年夏天推出的「國際標準化戰略」,將為在數字技術、人工智慧(AI)及量子技術等領域增加符合日本企業技術和質量管理方法的國際標準。該八大重點領域包括:人工智慧(AI)、量子技術、環境與能源、防災減災、移動出行、食品農林水產養殖業、生物經濟、資訊通信。這些領域被選定為具有市場增長潛力或經濟安全緊迫性高的行業。

在新興領域如AI、量子和去碳環境技術方面,國際標準尚未廣泛確立。日本政府認為日本主導標準制定的空間較大。掌握這些技術主導權,對經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而防災和移動出行等領域,可充分發揮日本企業的獨特的技術優勢。正如自民黨智慧財產權戰略調查會會長、前經濟安全保障擔當大臣小林鷹之指出:"日本雖強調規則制定的重要性,但長期處於遵守而非制定規則的地位。" 日本政府計劃通過新戰略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經營者的意識。

日本曾於2006年制定"國際標準綜合戰略",但因缺乏具體政策目標和成效驗證機制而效果不彰。新戰略將設定更明確的目標,為此,早在去年5月就在智慧財產權戰略本部召集了由產學界有識之士構成的專家研討會,對戰略的細化進行了緊鑼密鼓的討論與磋商。

修訂的「國際標準化戰略」的出臺能否有效地助力日本產業的提升,讓我們拭目以待。

供稿 / 戴維
編輯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