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您成為研究者的契機是什麼?
A1.被多元化的科研社群所吸引
我萌生成為研究者的想法是在就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當時,我覺得研究本身固然有趣,但最吸引我的是周圍充滿魅力的研究學者們。我被才華橫溢、背景各異的研究學者所吸引,開始希望自己也能與他們同樣,置身於充滿激勵的社群之中。
高中時期我喜歡物理,但同時也一直好奇自己的身體是如何生成的,進而想了解與塑造身體相關的食物知識,再加上本身喜歡美食,因此本科報考了農學部。
在大學開始學習分子生物學後,對於生物基於精密的計算,有條不紊地像機械一樣運轉的狀態與物理相同,讓人感到有趣。進而越是瞭解生物整體的機能是如何精巧地工作的,就越想深入探索,最終選擇了進入研究生院深造。
Q2.您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是什麼?
A2.聚焦妊娠期神經廻路的變化
目前,我正在研究女性從妊娠期到分娩期、哺乳期的腦神經變化。這一時期,母親的腹部會急劇增大,多個器官的形態也會發生改變,是人生中身體變化尤為顯著的階段。但關於母親的大腦如何調控這些變化,目前相關研究還為數不多。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妊娠期女性的神經廻路會發生顯著變化。在變化發生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蛋白質,進而構建新的神經廻路。我的研究方向是將參與神經系統細胞內信號傳導的蛋白質的活性(ERK:細胞外信號調節激酶)視覺化,來調查神經廻路重組的時間節點。
目前已知ERK與大腦內的記憶形成、神經可塑性相關,但針對活體小鼠神經中ERK的研究還幾乎沒有。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神經細胞中ERK的活性會呈現出多種模式,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探明不同活性模式分別對應哪些具體的生理變化。
與研究室學生一同觀察ERK的情景。日常觀察時,為避免光線干擾,需在暗室中使用被遮光幕進一步包裹的顯微鏡進行操作。)
Q3.對那些立志從事科研的人有什麼寄語
A3.擁有質樸的疑問很重要
我認為研究這份職業的魅力在於,能親自去探究日常生活中感到不可思議的事物。例如,在社交媒體和雜誌上,有著大量「這樣做對寶寶好/不好」之類的資訊,其中不乏缺少科學依據的內容。未來,我希望能運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與護士和助產士合作,提供有科學依據的資訊,為母親們營造一個能夠安心分娩和育兒的環境。
在研究中,最有成就感的是取得有意義的結果的時候。而當結果不如預期,能夠通過分析原因、最終提出「或許是這樣」的新假說,會收穫更大的成就感。
對於今後有志成為研究學者的人,希望大家能珍視那些發自內心的質樸疑問。如今是資訊爆炸的時代,即便是為了培養辨別正確資訊的能力也需要學習。不僅僅是把科學變為知識,更要把科學作為思考的工具,擁有常問「為什麼」的探究精神。(TEXT:畑邊康浩)
原文:JSTnews 2025年10月號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