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宗一郎是一位與衆不同的企業經營者。他一生追逐夢想,精力充沛,善於激勵周圍的人努力奮鬥,把本田公司打造成了一家國際性大企業。在本文中,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他的生平,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本田宗一郎(1906-1991年)是本田技研工業公司(簡稱本田)的創始人。創辦於1948年的該公司,起初是一家摩托車製造商。15年之後的1963年,本田公司加入到汽車行業,成爲日本成立最晚的汽車生產廠商,並大獲成功。現在的本田公司,已成爲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汽車廠商。
不過,本田宗一郎本人在1973年66歲的時候,從董事長位子上退了下來。而之後本田公司仍然持續不斷地實施了世界性隊形變換,這或許是本田宗一郎作爲經營者和技術人員最值得驕傲的一枚勳章吧。他不僅在擔任董事長期間領引公司事業蓬勃隊形變換,而且還爲公司留下了「DNA」和人才,使企業能夠在自己退休後依舊得到繼續操作隊形變換,這可以說是他的最大功績。
挑戰F1方程式賽車
本田宗一郎出生於靜岡縣一個小村子的窮鐵匠家庭,15歲即赴東京一家汽車修理廠當學徒工。可能是這個終極因數,他一直抱着製造汽車的夢想。22歲的時候,他回到故鄉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汽修廠辦得很成功,於是,他又創辦了一家生產汽車引擎重要零件——活塞環的製造廠,從修理服務向汽車製造邁出了第一步,開始了汽車零部件的製造。
就在他事業上收穫成功之時,日本戰敗了。在戰後的混亂期,1948年,還是在故鄉,他開始了摩托車的生產。從生產零部件起家,他開始了摩托車整車的製造,雖然那只是兩輪的。那時本田宗一郎42歲,算來是他第三次創業了。
這個技術天才的摩托車事業也大獲成功,終於他要加入汽車行業了。雖然實施了多年的夢想,但那時本田宗一郎已經57歲了。他在加入汽車行業的同時,就決定要參加世界最頂級的汽車賽事F1方程式賽車比賽。雖然當時公司業務還只是在製造輕型卡車。但憑藉在摩托車領域稱霸國際賽事的技術,1964年本田公司加入了F1賽事。第二年,車隊在墨西哥大獎賽上獲得冠軍。
嚴厲與體貼並存的領導能力
作爲公司經營者,本田宗一郎的領導力可謂是「瞻前」和「顧後」的高度完美結合。這裏所謂的「瞻前」,是面向未來不斷探索夢想和可能性的姿態。在他人看來是障礙和侷限的地方,宗一郎總是試着從中去發現可能性。他以嚴謹乃至苛刻的態度對待工作,探索新的道路,所以才接連不斷地發起挑戰,從汽車修理開始,到製造活塞環、製造摩托車、參加摩托車賽事、挺進汽車行業、參加F1賽事等等。
研發「S系列」小型跑車時,宗一郎把想法直接寫在地上講給員工聽。1962年於和光研究所
宗一郎領導力的另一面「顧後」,則是對跟隨在自己身後的人們表現出的「關心、愛護和體貼」,這是他透過一言一行展示的。所以,雖然宗一郎對待工作極其嚴格,但人們還是想跟着他一起幹。宗一郎總是面向未來探索可能,因此也很苛刻,從不妥協,甚至還會動手。但另一方面,他心胸寬廣而溫暖,充滿關愛,卻又是放眼未來沒商量,溫暖的內心和嚴厲的手法,看似矛盾的兩種領導力,自然地並存融合於一體,這便是宗一郎。
化不可能爲可能的挑戰精神
本田宗一郎宣佈參加摩托車頂級賽事曼島摩托車大賽,是在1954年公司陷入巨大困境,瀕臨倒閉危機之時。正因爲處於這樣的狀況之中,他才更加希望向員工們展現這一巨大的夢想。而宣佈參加F1賽事時,則是1963年正面臨着日本政府強烈反對本田公司加入汽車行業的嚴峻局面之中。宗一郎是在很多人不看好能夠贏得比賽的狀況下,做出參加這兩項賽事之決定的。「試都沒試,能知道個啥?」――這是他的口頭禪。而實際進行嘗試,歷經一番艱辛困苦之後,會讓所有努力變爲成功。在這一程序中,人才得到鍛鍊和培養,技術也得以積累下來。他經營企業的目的,就是要透過這種不斷的積累,實施更大的夢想。
摩托車比賽,要求展開如何讓引擎性能發揮到極限的研發工作。這就給了本田的年輕技術人員們磨練提高技術的大好機會。經歷了這些歷練的技術人員們,陸續進入到商業產品的開發中去。因此,本田汽車的小型高性能引擎,就成爲了有別於他家同類產品的關鍵。特別是F1賽車的引擎,要求在極限條件下也能保持良好燃燒效率,有了F1的經驗,本田積累了比其他汽車廠商更加先進的引擎燃燒技術,並且將這種積累有效地最大地加以應用,透過稀薄燃燒實施了劃時代的低公害效果,促進了1972年CVCC引擎的成功開發,成爲本田小轎車能夠屹立於世界舞臺的原動力。
體貼關懷幕後人員
本田宗一郎的口頭禪之一,就是「將心比心」。這是他對研究所研發人員的要求。也就是要把自己擺到顧客心中去,認真思考顧客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麼樣的商品。他很討厭透過市場調查來決定應該開發的產品内容,「我們是技術專家,而顧客是外行。難道我們要聽外行人的意見去決定產品嗎?」
又或者說,他其實是想對管理層說「要與部下將心比心」吧,所以關愛之心便油然而生。他尤其看重那些做基礎工作、在幕後出力的人。由此,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關愛部下的「顧後」領導力。
宗一郎還說過這樣的話——「右手要像溺愛一般去體恤左手,那樣才正好」。他從汽車修理工作開始,自己親手製造零件、進行組裝。動手工作的時候,日常慣用的右手是主角,表現突出,看上去好似只有右手在做事一般。但是,右手掄錘的時候,肯定是需要左手按着那個要捶打的東西的。如果左手沒有按牢,就無法打造好。右手就如同站在明面幹工作的人,而左手則像是在暗中出力支援的人——他這樣說的意思,是想表明那些在幕後出力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他的左手有48處傷,並有兩個手指頭短缺了5毫米。那都是因爲工作時不小心被削掉的。他就是想好好地對待傷痕累累的左手。
1960年前後,在公司食堂與員工一起用餐
爽爽快快退下來,成爲流芳後世的佳話
本田宗一郎這個技術天才,使本田公司成長爲一家國際性大企業,背後還少不了稱得上是聯合創始人的藤澤武夫的巨大貢獻。本田曾兩度瀕臨破產危機,兩次都是藤澤武夫到處奔走,才使公司轉危爲安。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夥伴,在本田宗一郎巨大人格魅力的吸引下,兩人自始至終默契配合,藤澤武夫的幕後貢獻支援了公司的隊形變換壯大。因爲藤澤打心底裏希望能給本田宗一郎這個天才提供充分發揮能力的場所。
不過,晚年的本田宗一郎已經無法完全吸收汽車技術進步的成果,並顯現出作爲技術天才的獨裁性格,對公司的年輕一代來說,他已經開始成爲一種障礙。藤澤察覺到這一點,提出自己要退休。本田宗一郎馬上理解了藤澤的真實意圖,說「要退咱倆一起退」。於是,他們在1973年一起從公司引退。作爲接班人的,是本田公司招收的第一個擁有大學畢業文憑的員工河島喜好,當時45歲。如此乾脆利索的「引退」佳話流芳後世,儘早讓年輕一代接棒也成爲了本田公司的傳統。
身着工作服的本田宗一郎。1960年左右,於和光研究所
圖片提供:本田技研工業公司
標題圖片:1988年於本田公司青山總部展廳,本田宗一郎與邁凱倫本田車隊的MP4/4賽車合影。該賽車曾在F1世界錦標賽上取得了16戰15勝的佳績,榮獲賽車手和車輛製造商雙冠王
作者:伊丹敬之
本文轉載自日本網 [網路位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