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全球首次利用生物分子,成功製作了具備接近10-2 Scm-1的離子導電的準固態電解質。
生物衍生材料是以源自植物等生物的可再生有機資源(生質)爲原料的材料,被認爲有助於削減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和實施廢棄物處理,不過目前僅在一次性領域得到採用,而且用途有限。另一方面,考慮到昂貴的價格,設想將其應用於具備高附加值的用途。
此次透過對東京大學數年前發現的生物分子3-胺基-4-羥基苯甲酸進行化學加工,合成了名爲聚苯并咪唑的超耐熱聚合物,透過用硼基物質對其中一部分進行化學修飾,成功實施了離子化。然後合成實施離子化的聚苯并咪唑(iPBI)和離子液體,得到了膏狀固態電解質。調查發現,其10%減重溫度超過340℃,是一種高耐熱的準固態電解質,而且離子導電達到8.8x10-3Scm-1,作爲有機類固態電解質實施了非常高的值。
研究概要圖
研究還發現,這種離子傳導大多數都是鋰離子傳導的貢獻。終極因數應該是,在具備iPBI鏈的特殊電子狀態下,鋰離子沒有蠻力鍵合,所以對裝載的電壓做出了靈敏的反應。此外,還透過線性掃描伏安法應答其具有最大4.5V的電位視窗。
爲探索該準固態電解質的有用性,研發小組製作鋰離子二次電池單元,調查了其充放電特性。結果發現,雖然是準固態電解質,但在鋰/電解質/硅單元中,在0.1C的放電率下顯示出約1300mAhg-1的放電容量。因此,有望作爲面向未來的新一代汽車所需的高性能二次電池,以及需要高電壓的其他能源器件的基礎技術使用。
相關成果已於1月28日發佈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雜誌《材料化學雜誌A》(影響因子9.9)的網路版上。
文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日文發佈全文 [網路位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