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中科院與日美合作研究明確固體冷凍劑原子水平機制

2019年04月18日 化學材料
日本語

中科院的Li Bing等人組成的研發小組與日本核能研究機構J-PARC中心、日本大阪大學、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UCI)、上海交通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SU)、日本物質材料研究機構(NIMS)、日本高輝度光科學研究中心(JASRI)、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HPSTAR)、澳大利亞核科學和技術組織(ANSTO)以及中國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NSRRC)聯合研究發現,一些塑晶擁有巨大的壓力熱效應,可以作爲新一代固體冷凍劑的候選材料,同時還在原子水平上明確了其功能作用機制。

中科院與日美合作研究明確固體冷凍劑原子水平機制

圖1:採用壓力熱效應的冷卻方式模式圖

全球目前採用的主流冷卻技術是使用氣體冷凍劑的蒸汽壓縮方式。氣體冷凍劑會導致地球變暖等,環境負荷較大,因此亟需開發一種替代手段。作爲較有希望的替代手段,採用基於熱效應的固體冷凍劑的冷卻技術最近數十年備受關注。關於固體冷凍劑,研究人員一直着眼於根據磁場和電場的變化產生熱效應的物質,但伴隨着壓力變化而產生的「壓力熱效應」是所有固體材料都具有的效應,就這一意義而言,壓力熱效應是最普遍存在的。不過,此前研究的固體材料的熱效應都不太大。

中科院與日美合作研究明確固體冷凍劑原子水平機制

圖2:塑晶的概念圖

a:塑晶的概念圖。分子在晶活體內有序排列,但在各位置上,分子圍繞重心自由轉動。

b:NPG的晶格(低溫相)。

研發小組此次應答,名爲「塑晶」的物質擁有巨大的壓力熱效應,在相對較低的壓力下,其發熱和吸熱性能都達到以往的固體冷凍劑的10倍左右。

研發小組利用J-PARC的中介子束和SPring-8的X射線等進行解析,在原子水平上查明瞭其作用機制,即透過施加壓力,塑晶内的分子和原子由「能在晶格内自由轉動的狀態」,相變爲「固定在晶格上,僅朝着特定方向振動的狀態」,由此產生巨大的壓力熱效應。

中科院與日美合作研究明確固體冷凍劑原子水平機制

圖3:熱效應材料的熵變

針對幾種塑晶,首先測量了壓力熵變。測量發現,塑晶顯示出高達以往的熱效應材料10倍左右的巨大熵變。

這種巨大的壓力熱效應有望用於新一代冷卻技術。此次的研究在原子水平上明確了塑晶產生巨大壓力熱效應的機制,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成果,有助於開發新的冷卻技術,比如探索能產生更大壓力熱效應的材料等。

相關論文已於2019年3月28日發表在英國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上。(日文發佈全文

文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