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部大學應用生物學部的大場裕一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12月3日宣佈,該團隊復原了據推測是1億年前的白堊紀螢火蟲攜帶的發光酶(螢光酵素)的基因序列,透過使其與發光物質(螢光素)發生反應,再現了深綠色的發光。與日本的源氏螢和平家螢的黃綠色發光不同,深綠色發光被認爲是爲了防禦外敵。
在試管内的發光。與現代源氏螢的黃綠色發光(左)不同,按照約1億年前的基因序列復原出來的光爲深綠色(圖片由中部大學提供)
全球大約有2000種螢火蟲,不同品種的發光顏色不盡相同,有綠色、黃綠色、黃色、橙色等。此前已透過研究瞭解到,無論哪種螢火蟲,螢光素都是相同的,發光顏色因螢光酵素的胺基酸序列而異。因此,有很多關於螢光酵素基因的研究。
研究團隊此次着眼於「祖先序列復原」法。根據氨基酸的演化演算法,計算了過去的螢光酵素基因的序列。該方法是演化生物學領域以前就使用的方法,已經復原過古代的血紅素和激素接受者等蛋白質。不過,這是第一次再現肉眼直接可見的現象。
螢火蟲的發光演化和復原實驗示意圖(圖片由中部大學提供)
研究團隊復原約1億年前螢火蟲出現之前的螢光酵素序列發現,發光非常弱,顏色爲紅色。而復原約1億年前螢火蟲出現之後的各個時代的螢光酵素序列應答,發光顏色從深綠色到黃色不等。這表明,螢火蟲是由發紅色光的昆蟲祖先演化而來的。
螢火蟲的發光顏色演化(圖片由中部大學提供)
螢火蟲有毒,喫起來味道也不好。大場教授表示:「發深綠色光應該是向夜行性掠食動物發出的警告,意思是‘我不好喫,不要喫我’。此次的研究結果證明了一個假說,即螢火蟲把發光作爲雌雄交流手段是後來逐漸演化獲得的,發光顏色也隨之變得越來越多」。
研究團隊的成員除中部大學外,還包括長濱生物大學和鹿兒島大學。此次的研究成果已於12月3日發佈在美國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的電子版上。
論文資訊
題目 Resurrecting the ancient glow of the fireflies
雜誌 Science Advances
DOI:10.1126/sciadv.abc5705
日文 JST Science Portal編輯部
中文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