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名古屋大學全球首次實施深紫外半導體雷射的室溫連續振盪,爲2025年實用化帶來質的飛躍

2023年02月01日 化學材料

名古屋大學未來材料及系統研究所的天野浩教授、笹岡千秋特任教授、久志本真希講師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與旭化成合作,全球首次成功實施了UV-C頻帶的274nm深紫外半導體雷射(UV-C LD)的室溫連續振盪。天野教授介紹說:「半導體雷射的波長越短就越難實施,所以深紫外半導體雷射被認爲是不可能實施的。名古屋大學和旭化成的合作專案於2017年起動,兩年後成功實施了脈衝振盪,現在則進一步實施了室溫連續振盪,前後共花了5年時間。而我自己研究藍色雷射的時候花了11年。之所以能在較短的時間内獲得成功,當然有很多因素,包括有LED開發經驗的人員和旭化成的支援,名古屋大學的專用無塵室等,但最重要的是優秀的年輕研究人員全力投入到了這項研究中。」相關論文已刊登於《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並在名古屋大學資料庫(NAGOYA Repository)公開。

title

深紫外半導體雷射以及本研究的要點(供圖:名古屋大學)

深紫外半導體雷射可用於高速大面積殺菌、拉曼光譜、基於共振電漿的分子檢測、顯微光刻等用途,在醫療健康、測量與分析、感測、雷射加工等多種領域都備受期待。

共同研究團隊於2019年世界首次成功實施了基於室溫脈衝電流驅動的UV-C波段深紫外半導體雷射的振盪。由於閾值電流較高,當時的脈衝振盪所需的輸入功率高達5W,因發熱導致難以連續振盪。

爲此,研究人員將注意力放到了檯面條帶(mesa-stripe,將包括產生紫外光的活性層在内的半導體多層結構雕刻成矩形,以光的傳播方向爲長邊)邊緣發生的晶體缺陷上。晶體缺陷不僅會使閾值電流密度升高,而且還會侷限電極設計,導致驅動電壓的擧升。

久志本真希講師介紹到:「當我們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檯面條帶的晶體缺陷時,我們發現多個缺陷在垂直度方向連續存在,因此我們認爲它們受到了某種力的衝擊。透過不斷進行仿真,試製樣品,以及建模,最終發現造成缺陷的終極因數是檯面條帶自身結構帶來的應力。」

因此,研究團隊設計了使應力最小化的元件結構。具體來說,從側面看時,不是以往的以直角組合而成的結構,而是將發光部分附近的壁面從90度傾斜到15度,使應力不那麼集中。結果實現了檯面條帶邊緣零缺陷的元件。同時,透過改善薄膜晶體成長條件,將閾值電流降低到原來結構的1/4左右,實施了4200A/cm2的閾值電流密度。

電極方面,以往結構中的電極因爲要避開臺麪條帶邊緣的晶體缺陷,電阻值高達15.9Ω,但新結構實施了零缺陷,因此能夠在臺麪條帶邊緣附近配置電極,將電阻大幅降低至8.3Ω,達到了世界最高水平。

經過上述改良,實施了用9V乾電池就能驅動的8.7V、0.125A的深紫外半導體雷射。天野教授說:「雖然這次的輸出功率只有和雷射指示器差不多的2mW水平,但今後的目標是將輸出功率提高到瓦級。」

旭化成的執行董事久世直洋在談到商品化時表示,「希望2025年能從名古屋大學實施樣品銷售,2026年由旭化成推進商品化。由於LED業務的大部分設備都可以使用,所以我們認爲1年左右的時間就能夠導入必要的設備。首先考慮在測量與分析領域的商品化。透過提高輸出功率,商品化的領域將擴大。將來的目標是實施瓦級的輸出功率,還考慮拓展到加工領域等」。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
論文:Key temperature-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AlGaN-based UV-C laser diode and demonstration of room-temperature continuous-wave lasing
DOI:http://hdl.handle.net/2237/0002003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