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科學大學的近藤正聰副教授及研究生堀川虎之介等人利用液體金屬開發出了從海水中高效分離淡水和金屬的技術。該技術也可應用於此前海水淡化中難以處理的高濃度海水。研究團隊計劃利用這項能夠有效利用海水資源的技術,在5年內開發出集裝箱尺寸的裝置。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水協會發行的專業期刊上。

為進行海水淡化將錫加熱至了液態(供圖:東京科學大學近藤副教授)
海水淡化是解決因全球人口成長而引發的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有效技術。在海水淡化過程中,會產生濃度達到淡水1.5~2倍的濃縮海水「濃鹽水(brine)」。由於難以從濃鹽水中高效製取淡水,為避免影響海洋環境,目前通常的做法是用海水將其稀釋後排放。
在實驗中,近藤副教授採用了加熱至300攝氏度呈液態的錫。液態錫具有易與其他金屬發生反應的特性。當向液態錫噴灑濃鹽水時,濃鹽水中的水分會全部蒸發,產生的蒸汽經蒸餾後可回收為淡水。而金屬等其他成分則會殘留在液態錫中。
將錫冷卻固化後,鈉、鎂等金屬會以與錫反應後的物質形式析出。如果緩慢冷卻,不同金屬的析出時機不同,因此可實現僅回收特定金屬。該技術還有可能應用於淨化被砷等有毒物質污染的地下水。
此外,研究團隊還在探索海水中鋰等有用金屬的回收方法。未來計劃與從事金屬加工的金屬技研(東京都中野區)、核融合發電初創企業EX-Fusion(大阪府吹田市)等合作建設試驗工廠,並使用數升規模的濃鹽水進行實證。目標是開發出在循環利用液態錫的同時高效回收金屬,並可與海水淡化工廠配套的設備。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2025/5/13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Water Reuse
論文:Liquid metal technology for collection of metal resources from seawater desalination brine and polluted groundwater
DOI:10.2166/wrd.20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