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海床自然環境保護區是日本於2020年12月根據《自然環境保護法》指定的近海深海底海洋保護區,範圍涵蓋日本海溝最南端、伊豆與小笠原海溝周邊海域、中馬里亞納洋脊與西馬里亞納洋脊海域、西七島洋脊海域以及馬里亞納海溝北部海域共4個區域。
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簡稱海洋機構)地球環境部門的藤原義弘高級研究員等人,在近海海床自然環境保護區內實施了大規模生物多樣性監測調查。具體來說,在2020年至2021年期間使用海床廣域研究船「海鳴」號,2022年至2024年期間使用深海飽和地下水調查船支援母船「橫須賀」號,在4個近海海床自然環境保護區開展了生態系統的調查。調查分5個航次,歷時58天,包括無人探測器「KM-ROV」的19次潛航、載人飽和地下水調查船「深海6500」號的11次潛航、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勇山」的6次潛航、搭載溫鹽深儀(CTD)的羅塞塔型(ROSETTE)採水器的11次投放、誘餌相機的22次投放、自由落體著陸器的5次投放。

圖1 在日本近海海床自然環境保護區發現的新物種(供圖:JAMSTEC)
對採集到的動物進行分類學鑑定後,發現了19個動物門的約500種生物。其中報告了15個新物種。這些新物種分屬於5個動物門(刺絲胞動物門、園形動物門、環形動物門、節肢動物門、棘皮動物門),其中節肢動物門的新物種最多,有7種。發現新物種最多的海域是西七島洋脊近海海床自然環境保護區,15個新物種中有10種是在該海域發現的。發現新物種的水深在400~3623米不等。
此外,研究人員海對調查中發現的巨型鹿角珊瑚類進行了年齡推算,發現它們可能是超過7000歲的長壽生物。此外,研究人員還在近海海洋保護區內發現了 「橫綱鯯」(Narcetes shonanmaruae)的新棲息地,這種鯯被稱為 2000 米以上深海水域的頂級掠食者。
上述調查顯示,大部分近海海洋保護區受人為影響較少,生態系統完整性較高,有效發揮了保護區的作用。今後在包括近海海洋保護區在內的深海區域,通過收集包含新物種的生物多樣性資訊,明確生物的分佈、生態等情況,有望加深對脆弱的深海生態系統的理解,並準確評估地球環境變化對深海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