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縱使身處無重力環境,仍感受到綬帶之重」——大西與油井同在宇宙空間站

2025年09月10日 海洋宇宙

「雖無重力,我仍感受到這綬帶承載的重任」。油井亀美也(55歲)已抵達國際太空站(ISS),與自3月起便在此駐留的宇航員大西卓哉(49歲)順利會合,實現了史上第4次多名日本人同時駐留太空。油井談及自己的第二次長期太空駐留任務時表示:「我希望創造新的歷史,向大眾傳遞諸多能讓人感受到未來光明的話題。」另一方面,大西在完成ISS站長職責及與油井的工作交接後,已於日本時間8月10日凌晨安全返回地面,目前正持續進行復健訓練與醫學檢查。本文將追蹤記錄從油井離開地球,到大西返回地面期間的全程動態。

title

油井(左)與大西會合後,在日本實驗艙「希望號」內工作(供圖:JAXA、NASA)

同屆二人,在太空漂浮中擊掌相慶

8月2日凌晨0時43分,搭載油井及美俄3名宇航員的美國SpaceX公司的「龍太空船」11號,從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太中心,在大型火箭「獵鷹9號」的推送下順利發射升空。約10分鐘後,太空船從火箭上分離,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此後,太空船以自送聯製模式繼續飛行,並於當日下午3時27分,在約430公里的高空與ISS完成對接。

title

「獵鷹9號」火箭攜載搭載油井等人的「龍太空船」發射升空(攝於8月2日,美國佛羅里達州,來源:NASA電視台)

在完成對接部位氣密性確認等流程後,艙門開啟,當日下午5時許,油井笑容滿面,第二個進入ISS。等候多時的大西與油井相擁並擊掌,共同慶祝重逢的喜悅。這是繼2010年野口聰一(60歲)與山崎直子(54歲)、2021年星出彰彥(56歲)與野口聰一,以及同年以旅行者身份駐留ISS的實業家前澤友作(49歲)與平野陽三(39歲)之後第四次實現日本人宇航員同時駐留太空。

隨著4名宇航員的加入,ISS一度成為11人「大家庭」。在歡迎儀式上,油井表示:「希望能與大家攜手,讓這次長期駐留任務成為最精彩的一次。」

在為期約半年的駐留期間中,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計畫利用日本實驗艙「希望號」進行以下實驗:

・作為面向未來的載人探測任務,驗證二氧化碳去除技術;

・調查無重力環境下精密儀器產生的誤差;

・測試宇航員使用的資訊終端、相機及無人機式拍攝機器人的工作性能;

・研究無重力對植物細胞分裂的影響;

・為應對火災,探究無重力環境下固體材料的燃燒特性;

・為理解行星的形成過程,在實驗爐內再現名為「球粒」的微粒生成過程;

・將熔點超過2000度的物質懸浮於實驗爐中,分析其特性。

此外,還計畫舉辦面向國內外年輕人的機器人競賽、公開徵集實驗、釋放高校等機構的超小型衛星,以及相機暴露於艙外的攝影等活動。上述大部分任務預定將由油井負責完成。

油井於1970年出生在日本長野縣。1992年,從防衛大學理工學專業畢業後,加入航空自衛隊。在防衛省航空幕僚監部任職後,於2009年被選拔為JAXA宇航員候選人。2015年,他曾在ISS駐留約5個月,期間執行了用機械臂捕獲物資補給船「鸛」5號、安裝實驗設備及開展多項實驗等任務。2016年11月至2023年3月,擔任JAXA宇航員小組組長。

title

搭載油井等人抵達ISS的「龍太空船」11號(中央上方)。左前方的大型圓筒為「希望號」的艙內儲物室,在其右後方,可隱約看到此前搭載油井等人並處於停駐狀態的「龍太空船」10號太空船(攝於8月2日,來源:NASA電視台)

「傾注全部青春的地方」

為紀念此次同時駐留,大西與油井於8月4日通過視頻連線,與聚集在東京都內JAXA基地的媒體舉行了記者會。

大西表示:「即便相處時間短暫,能與油井同時期駐留太空,我感到非常開心。我之所以能承擔站長這一重任,離不開JAXA前輩們積累的信任,以及‘希望號’‘鸛號’太空船在運營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始終懷著‘願為日本的信任度再添一份力’的想法履行職責,總算不辱使命。」

從大西手中接過特製綬帶的油井回應道:「這條綬帶中,凝聚著日本太空開發的歷史、所有參與者和支持者的情誼。即便在無重力環境下,我也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分量’。我希望通過ISS的活動,向日本民眾傳遞諸多能讓人感受到未來光明的話題。」

title

大西(畫面左側)與油井通過視頻連線舉行見面會,回答記者提問(攝於4日,東京都千代田區)

美國計畫於2030年終止ISS的運營。當記者問及「您認為ISS仍有利用價值,還是已接近使用壽命」時,大西回答:「與上一次(2016年自己長期駐留時)相比,我並未感覺維護工作量有明顯增加,個人認為它完全還能繼續使用。但問題在於,這是否為最佳解?未來,我們面臨的課題是將(地球上空)低軌道的利用移交民間,激活太空產業發展。在我看來,ISS的社會角色正逐步走向終點。」油井補充道:「低軌道的活動至關重要,絕不能中斷。從ISS到下一代民間太空站的職責交接,必須像綬交接帶一樣順利完成。」

title

大西與油井在X平台發起「攝影比賽」,結果勝出的是……

當被問及「ISS對您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時,大西引用了美國詩人塞繆爾·厄爾曼作品中的一節:「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期,而是一種心境。」他坦言:「作為宇航員,我把全部青春都傾注在了ISS上,它對我而言意義非凡。」油井則表示:「ISS是我心中真正的希望。此次很可能是我最後一次駐留太空,所以我希望大家也能感受到這份希望。」

二人還利用工作交接的間隙,在社交媒體平台X(原推特)上發起「攝影比賽」。他們將各自在ISS艙內拍攝的日本上空的照片並列發佈,向公眾提問:「您更喜歡哪一張?」結果共收到1萬1200張的投票,大西以勝出15%的結果優勝。

此外,與二人同屆的宇航員還有金井宣茂(48歲)。金井曾是海上自衛隊潛水軍事醫官,2017年12月~2018年6月期間在ISS駐留,負責開展各類實驗、艙外活動及捕獲美國物資補給船等任務。

地面是「嚴酷環境」?——大西返回地球後立刻發帖

8月6日,在大西即將返回地球之際,在艙內舉行了ISS站長交接儀式。大西表示:「這裡是人類的前哨基地,是推動科技進步、開展探測活動的場所。能夠移交指揮權,我感到十分榮幸。」隨後,他將象徵站長身份的鑰匙交給了繼任者——俄羅斯宇航員謝爾蓋·雷日科夫(50歲)。雷日科夫在回顧了東西冷戰下1975年蘇聯(當時)「聯盟號」太空船與美國「阿波羅號」太空船實現對接、宇航員開展交流的歷史時,語氣堅定地表示:「在我們美麗的星球上,遺憾的是人們並非總能相互理解,但在太空中,我們能夠精誠合作。」

title

在站長交接儀式上,大西與繼任者雷日科夫(前排左)握手。最後一排最右側為油井(攝於6日,來源:NASA電視台)

大西自4月19日起擔任ISS站長,是繼2014年若田光一(62歲)、2021年星出彰彥之後,第三位擔任該職務的日本人。作為ISS現場負責人,他承擔著統籌宇航員工作、掌握艙內狀況及活動等重要職責。依依惜別後,大西與美俄3名宇航員一同搭乘來時所乘的「龍太空船」10號,於8月9日上午7時15分脫離ISS。太空船逐步下降並進入大氣層,在開啟降落傘後,於10日凌晨0時33分墜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附近海域。

title

大西返回地面後,從「龍太空船」中走出,當時他身著白色宇航服,頭戴頭盔(攝於10日,美國聖迭戈附近海域,來源:NASA電視台)

返回地面後,大西立即在X平台的發帖。他略帶幽默地記錄了自己的身體狀況變化及醫學檢查等體檢經歷:「躺在牀上時,總感覺身體往牀墊裏陷」「返回地面約10小時後,我差不多能走到這種程度了,但還在拼命維持身體平衡。人類能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生活,真的很了不起」。

大西於1975年出生在東京都。1998年,從東京大學工學部航空宇宙工學科畢業後,加入到全日空航空公司。在擔任副駕駛職務後,於2009年被選拔為JAXA宇航員候選人,並於2011年獲得宇航員資格。2016年7月~10月,在ISS駐留4個月,期間執行了用機械臂捕獲美國民間物資補給船「天鵝座」6號、支援艙外活動、完善「希望號」實驗艙設備及開展多項實驗等任務。2020年,獲得了運行管理「希望號」的JAXA認證飛行任務總監資格,此後一直從地面為宇航員的在軌活動提供支持。本次任務是他的第二次太空飛行。

在「成功的失敗」現場指揮的洛弗爾逝世

title

吉姆·洛弗爾(供圖:NASA)

就在報導宇航員動態之際,傳來了一位重規模人物的訃告。據美國國家航空與太空總署(NASA)等方面的消息,曾擔任1970年飛行任務中發生爆炸、但宇航員成功生還地球的「阿波羅13號」站長的吉姆·洛弗爾,於8月7日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萊克福里斯特逝世,享年97歲。死因未對外公佈。

洛弗爾於1928年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在擔任海軍飛行員後,於1962年被入選為NASA宇航員。1965年,搭乘「雙子座7號」太空船完成了為載人登月做準備的、為期14天的飛行任務,並成功實現了史上首次與另一艘載人太空船的軌道會合(即通過調整速度實現近距離接近等操作的飛行)。1966年,他又搭乘「雙子座12號」進入太空。1968年,他搭乘「阿波羅8號」太空船,完成了人類首次繞月飛行任務。

「阿波羅13號」是繼1969年的「阿波羅11號」「阿波羅12號」之後又一艘以登月為目標的太空船,但在發射兩天後,服務艙的氧氣罐發生爆炸。洛弗爾等3名宇航員放棄月球登陸,暫時撤離至登月艙。他們最大限度地減少飲用水和電力消耗,忍受艙內低溫環境,想盡辦法維持生命。最終,在爆炸發生3天多之後,3人成功返回地球。

title

從軌道會合後的「雙子座6A號」太空船拍攝的「雙子座7號」太空船。彼時,對面正遭遇一場「大災難」……(攝於1965年,供圖:NASA)

儘管此次任務遭遇重大危機,但宇航員的生命得以保全,因此這一事件被後人傳頌為「成功的失敗」。電影《阿波羅13號》(1995年,美國)講述的就是這一事件,據說大西在學生時代觀看該電影後,對宇航員職業產生了強烈向往。

雖然洛弗爾因「阿波羅13號」而廣為人知,但他在「雙子座7號」上的一段軼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在無重力的太空船艙內,排洩物從收集袋飛散而出,曾令他困擾不已。更有趣的是,當時他在艙內弄丟了一支牙刷,不得不與同船的弗蘭克·博爾曼共用僅剩的一支。回顧航太先驅們的努力與艱辛,不禁讓人心生敬意。

原文:草下健夫/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閱讀】
大西卓哉成為ISS第三位日本人站長:「充分利用ISS」

日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