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岩手大學發現貓尿氣味變淡是腎病的信號

2025年01月21日 生物醫藥

貓的尿液氣味刺鼻,但當這種氣味變淡時,貓則可能患上了腎病。岩手大學農學部的宮崎珠子副教授、宮崎雅雄教授及研究生須賀絢香等人發現,患有晚期腎病的貓的尿液中,作為貓尿特有氣味物質的一種氨基酸——「貓尿氨酸(felinine)」在貓尿中排洩量減少,尿臭味會減弱。如果貓主人在清理貓砂時察覺到「尿臭味比以前弱了」「幾乎感覺不到了」等變化,及早到寵物醫院檢查,有望通過治療延緩腎病進展。該研究成果為貓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視角,其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上。

title

圖1 貓的尿液與腎病的關係(供圖:岩手大學)

貓容易患上腎病,這一點已廣為人知。甚至還有報告稱,超過50%的老年貓患有腎病。宮崎教授表示:「我關注貓的尿液,是因為當我在還是獸醫師學科的學生時,注意到了健康貓的尿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質的現象。在人類中,蛋白尿被視為腎病的前兆。但貓的情況卻與此常識相悖,我因此產生了興趣並開始研究。」

貓尿氨酸是一種貓尿中特有的氨基酸,在代謝過程中會生成含硫的揮發性物質,這些物質正是貓特有的尿臭味的來源。此前,研究團隊已對貓尿氨酸的生物合成機制和貓標識行為中的尿臭味成分進行了分析。

title

圖 2 健康貓和腎病貓的尿中貓尿氨酸及其前驅物物質排洩量對比(供圖:岩手大學)

title

圖3 健康貓和腎病貓經尿液排出的揮發性貓尿氨酸代謝物含量(供圖:岩手大學)

本次研究以34隻健康貓和66隻腎病貓為對象,測量了尿中的貓尿氨酸及其前驅物3-甲基丁醇麩胱甘肽(MBG)濃度。同時,分析了由貓尿氨酸生成的「3-巰基-3-甲基-1-丁醇」等揮發性硫化物的尿中揮發量,探討了這些物質的變化與腎病進展的相關。根據每分升血液中的肌酐濃度,可將腎病的進展分為輕微(1.6~2.8毫克)、中等程度(2.9~5毫克)、嚴重(超過5毫克)三個階段。

健康貓尿液中的貓尿氨酸濃度值較高,而隨著腎病的進展,其濃度顯著下降。尤其是患有嚴重腎病時,貓尿氨酸幾乎無法檢測到的情況很多。另一方面,研究發現尿液中的MBG濃度即便腎病進展也沒有下降,隨著腎病進展,貓尿氨酸與MBG的比率顯著提高。這一現象是由於腎臟内負責將MBG轉化為貓尿氨酸的酶減少。

對揮發性硫化合物的分析發現,隨著腎病進展,該類物質大幅減少。研究證實,揮發性硫化合物是構成貓尿特有臭味的主要成分,其排洩量的減少與尿臭味減弱直接相關。

宮崎教授表示:「貓患腎病後尿臭味會變淡,這一變化貓主人也會感受到。然而,此前並沒有分析氣味成分的研究先例。貓患上腎病時,腎臟濃縮尿液前身「原尿」的能力下降,排洩的尿液變得像水一樣。換句話說,有人認為尿的氣味變弱是因為成分被稀釋了。而我們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尿液不僅會稀釋,氣味成分也會減少,從而使氣味變淡。目前,我們正在研究為什麼只有貓會大量產生貓尿氨酸,並探討其中的生理機制。」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
論文:Reduction of urinary felinine in domestic cats with renal diseases leads to decreased catty odor
DOI:10.1292/jvms.24-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