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和衛材、實現腦內β-澱粉樣蛋白蓄積風險的可預測,便於掌握阿茲海默症的發病風險

2025年06月30日 生物醫藥

迄今為止歐美的研究表明,通過組合深度參與阿茲海默症的脂蛋白E(APOE)基因類型(APOE4·APOE2)和多基因風險評分(PRS),可以高精度地預測阿茲海默症將來的發病風險。但是這些研究主要是以白人群體的數據為基準,對包括日本人在內的亞洲人群的適用性尚未充分驗證。

title

圖1 日本人腦內β-澱粉樣蛋白蓄積的多基因風險模型應用例(供圖: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

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內科學(神經)/大學醫院記憶中心的伊東大介特任教授與衛材株式會社的海島美里研究員組成的研究團隊(衛材·慶應義塾大學癡呆症創新實驗室),利用日本人癡呆症佇列數據和日本人阿茲海默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果,構建了可預測腦內β-澱粉樣蛋白蓄積風險有無的PRS模型。利用這個PRS模型,就可預測日本人阿茲海默症發病的腦內β-澱粉樣蛋白的蓄積風險。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上。

研究團隊發現,通過將用於風險預測的單核苷酸多態性(SNP)的p值閾值(pT)設定為小於0.1,風險預測精度將達到最高。此外,通過區分並考慮APOE基因的E2和E4等位基因的拷貝數,PRS模型的性能大幅提升,實現了曲線下面積(AUC:Area Under the Curve)0.759的高預測精度。同時,即使減少用於風險預測的SNP數量,AUC仍保持了0.735的高精度,體現了該模型的穩定性。PRS模型在將同佇列內新獲取數據作為外部數據的驗證中也表現出高預測精度,其可重複性得到確認。

綜上可知,利用基因組資訊可以對日本人腦內β-澱粉樣蛋白蓄積風險高的個體進行高精度預測。另一方面,這也表明僅憑基因組資訊無法完全預測阿茲海默症(AD)的發病,環境因素和生活習慣等非遺傳因子也是重要的因素。

研究團隊未來將通過利用更大規模且遺傳多樣性更豐富的樣本,提升PRS模型的預測精度和通用性。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
論文:Development of a Japanese Polygenic Risk Score Model for Amyloid-β PET Imag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
DOI:10.1186/s13195-025-017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