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東北大學發現糖攝入後的血糖值與壽命相關,1小時後血糖值低於170mg/dL的群體患病及死亡案例較少

2025年08月07日 生物醫藥

日本東北大學研究生院醫學系研究科的今井淳太特命教授、片桐秀樹教授、佐藤大樹醫師(現任宮城縣南中核醫院科長)等人的研究團隊,與日本東北醫科藥科大學、帝京大學等聯合發表研究成果稱,即便在75克葡萄糖負荷試驗中被診斷為符合正常血糖值範圍內,仍存在會導致死亡風險上升相關的區間。研究發現,糖負荷後(糖攝取)1小時血糖值低於170mg/dL的群體,相較於更高值群體的死亡率更低,且因動脈硬化及惡性腫瘤導致的死亡案例也顯著減少。該研究有望為延長健康壽命做出貢獻。相關成果已發表在《PNAS Nexus》的6月2日刊上。

title

圖1.全體受試者中,糖負荷試驗後1小時血糖值低於162mg/dL的群體(藍色)中生存者更多(供圖:東北大學)

眾所周知抑制糖尿病的發病可降低死亡風險。然而,此前尚未明確在糖尿病發病前的「正常值」範圍內,是否存在因數值差異而導致死亡風險上升的區間。

此次,研究團隊為明確即使在糖負荷試驗中處於正常值範圍,是否仍存在死亡風險上升的區間,利用大迫研究中積累的檢查結果數據,篩選出與死亡風險相關的指標。

結果顯示,在各項檢查結果中,糖負荷試驗負荷後1小時的血糖值與死亡有很強的相關。即便排除肥胖程度、年齡等已知死亡風險因素的影響後仍保持強相關。接受糖負荷試驗的參與者共184人,平均年齡63.1歲,平均追蹤期為14.3年。

「大迫研究」是1986年起以岩手縣大迫町(現因合併隸屬於花捲市)的當地普通居民為對象開展的前瞻性佇列研究,約3000名參與者除接受各類體檢外,每4年開展一次75克葡萄糖負荷試驗,並積累相關數據。該研究不僅助力當地居民的健康管理,還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家庭血壓標準做出貢獻。該試驗用於糖尿病的診斷,飲用含葡萄糖的果汁前及飲用後120分鐘的血糖值如果達到200 mg/dL以上,則被診斷為糖尿病。

將糖負荷後1小時血糖值較高的群體與較低的群體按中位數劃分,追蹤其生存情況後發現,較低群體的生存率明顯更高。

由於數據中包含已患糖尿病及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因此研究人員篩選出了正常糖耐量人群(糖負荷前血糖值低於110mg/dL且糖負荷後2小時血糖值低於140mg/dL)。針對595人分析了糖負荷後1小時血糖值以哪個數值為界限時與死亡的關聯性最強。

結果顯示,以170mg/dL為界限時,與死亡的關聯性最強。

於是,研究人員分別對血糖值低於和高於170mg/dL的群體的生存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低於170mg/dL的群體生存率明顯更高。自觀察開始後20年時,血糖值低於170mg/dL的群體約80%生存,而高於該數值的群體約50%已死亡。

對正常糖耐量人群中糖負荷後1小時血糖值低於170mg/dL和高於該數值的群體的死亡原因進行分析後還發現,低於170mg/dL的群體中,因動脈硬化及惡性腫瘤導致的死亡案例明顯更少。

目前,研究團隊正致力於解析糖負荷試驗中血糖值出現差異的機制。

今井特命教授表示:「對於那些在糖負荷試驗中血糖值上升的人,即便被診斷為正常糖耐量,也應儘早接受檢查。此外,雖然目前糖負荷後1小時的血糖值未被納入診斷標準,但本研究表明,該數值與健康長壽相關。我們認為,今後在糖尿病診斷中或許也應考慮1小時後的血糖值。」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PNAS Nexus
論文:One-hour post-load glucose levels predict mortality fro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neoplasms in healthy subjects
DOI:10.1093/pnasnexus/pgaf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