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北陸先端大等利用兩種細菌破壞癌細胞,動物實驗確認效果

2025年08月27日 生物醫藥

日本北陸先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及第一三共株式會社等開發出利用兩種細菌攻擊癌細胞的方法,通過小鼠實驗確認了其抗癌作用。該方法將有助於開發出副作用相對較小,生產成本較低的藥物。為實現實用化還計劃於2028年成立初創公司,並力爭在6年內啟動臨床治療試驗。

title

北陸先端大等宣佈開發出利用兩種細菌破壞癌細胞的方法(8月4日,東京千代田)

此次開發的方法利用了農田等自然環境中存在的光合細菌「沼澤紅假單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以及癌症常駐細菌「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這兩種細菌均具有在癌細胞活躍的場所——低氧環境中增殖的性質。

研究人員將人的大腸癌、卵巢癌、胰腺癌三種癌細胞分別移植到免疫機能失效的小鼠體內。並在此條件下,向小鼠尾部注射了上述兩種細菌。

結果,數日後,三種癌症細胞幾乎全部消失。兩種細菌分別釋放出溶解癌細胞的物質,破壞了癌症病竈。這類物質雖然也會溶解健康細胞,但當兩種細菌結合形成複合體時,就不易釋放溶解細胞的物質。所以如果兩種細菌以複合體狀態抵達癌症部位,就不會損傷健康細胞,而到達癌細胞後複合體就會解離。

此外,在癌症常駐細菌的作用下,為癌細胞輸送營養的周圍血管也會被破壞。儘管作為副作用,可能出現因引發發炎的免疫細胞失控而導致的「細胞介素風暴」,但研究團隊認為這可以通過現有藥物應對。出席記者會的都英次郎教授表示:「該方法還有望對因治療等原因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產生效果。」細菌易於增殖,因此能夠降低生產成本。

為實現實用化,研究團隊的方針是於2028年在美國成立初創公司,並在6年內啟動以大腸癌、胰腺癌等癌症為對象的治療試驗。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科學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電子版、2025/8/5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論文:Tumour-resident oncolytic bacteria trigger potent anticancer effects through selective intratumoural thrombosis and necrosis
DOI:10.1038/s41551-025-014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