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OECD國際學生評估專案:中國和新加坡15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優秀

2019年12月12日 中小學教育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實施一次國際學生評估專案(PISA)最新結果公佈,其中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的15歲學生成績最爲優秀。其次是新加坡、澳門及香港,亞洲的國家和城市排在前列。

OECD國際學生評估專案:中國和新加坡15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優秀

PISA 2018調查結果(出處:OECD、PISA 2018資料庫)

PISA以OECD成員國和符合調查實施標準的其他希望參與的國家和地區爲物件,從2000年開始每3年實施一次。圍繞考察學生理解、利用和仔細思考文章的能力的閱讀理解能力、根據數學依據做判斷的能力的數學應用能力,以及利用科學知識根據證據導出結論的能力的科學應用能力三個領域,隨機抽取15歲的學生進行了測試。在這三個領域中,每3尾牙針對其中一個領域重點進行詳細調查(測試問題比其他兩個領域多一倍)。2018年實施的此次調查以7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60萬人爲物件,時隔9年將閱讀理解能力作爲重點領域。

在本次調查中,非OECD成員國中國以北京市、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爲一組,澳門和香港單獨參加調查。此外,亞洲的OECD成員國日本和韓國與非成員國和地區新加坡、臺灣也參加了此次的調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組在閱讀理解能力、數學應用能力和科學應用能力三個領域均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新加坡在這三個領域均位居第二,澳門位居第三。香港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排名第四位,僅科學應用能力排名第九位。

OECD國際學生評估專案:中國和新加坡15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優秀

日本的數學應用能力排第六位,科學應用能力排第五位,成績還算不錯,但作爲重點領域的閱讀理解能力排在第15位。韓國的數學應用能力和科學應用能力均位居第七,閱讀理解能力位居第九高於日本。臺灣的數學應用能力位居第五,科學應用能力位居第十,閱讀理解能力排在第17位。

日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除香港外中國其他城市均未參加調查的2006年調查中也只排名第15位,當時便在日本國内引發了激烈討論。平均得分也略低於OECD的平均分,OECD祕書長安赫爾·古里亞當時評價說:「對日本的15歲學生來說,獲取文章資訊並進行處理、歸納和評價是最大的課題」。在3年後的2009年實施的調查中,日本的閱讀理解能力排名擧升至第八位,OECD的負責課長評價稱,恢復到了與2000年的調查結果相同的水平。對於此次的調查結果,估計會與2006年一樣,將在日本再次引發如何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討論。

除此之外,OECD還列舉了透過2018年的PISA調查明確的主要問題,具體如下。

「儘管大部分國家、尤其是已開發國家過去10年針對教育機構的支出增加了15%,但成績幾乎沒有改善。」

「無論男女,閱讀理解成績較差的學生的比例,從上次將閱讀理解能力作爲重點領域的2009年到2018年的這9年間又增加了。」

「OECD各國約十分之一的學生、新加坡約四分之一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達到了最高水平的成績。不過,社會經濟富裕地區的學生和貧困地區的學生之間的差距非常明顯。OECD各國最富裕的10%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比最貧困的10%的學生高出約3個學年。」

「透過此次調查還知道了數位技術多大程度改變了學校外面的世界。與2009年的調查結果相比,在此次調查中,認爲讀書是浪費時間的學生增加5個百分點,回答喜歡讀書的男女學生均減量5個百分點。平時在校外利用網路的時間爲3小時,比2012年的調查增加2小時,週末增加3.5小時。」

日文 小岩井忠道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中文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鏈結:
OECD東京中心新聞發佈資料「年輕人在數化世界中苦戰—PISA2018調查結果」
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OECD PISA 2009年閱讀理解能力調查結果概要」
文部科學省「OECD PISA2006年調查」

相關報導:
2016年12月7日SPC採訪報告「OECD國際學生評估專案,亞洲的各國與地區連續佔據領先地位」
2015年3月18日SPC採訪報告「中國民間教育者報告:從填鴨式教育轉向重視生活和傳統文化」
2014年5月16日SPC日中教育最前緣「上海市根據PISA經驗開發和導入新的教育評估方法(1)」
2014年 5月16日SPC日中教育最前緣「上海市根據PISA經驗開發和導入新的教育評估方法(2)」
2013年12月4日SPC採訪報告「OECD國際學生評估專案:上海連續第一」
2013年11月8日SPC採訪報告「OECD教育局次長建議努力調動學生的優秀技能」
2011年5月23日SPC中國的中小學教育現狀「上海PISA 2009調查結果:領先、平衡、科學隊形變換」
2011年3月10日科學門戶「在國際上毫不遜色的15歲學生學習能力」 
2007年12月7日科學門戶「力爭提高教育的質量和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