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東瀛育兒記】讓學生親身體會什麼叫「粒粒皆辛苦」——日本中小學的「稻米教育」

2020年07月29日 中小學教育

(一) 嘀嘀盼望早日開學「種大米」

日本的「緊急事態宣言」結束後,東京橫濱一帶的中小學也陸續開學,家中的小學生嘀嘀變得心花怒放。新冠疫情讓這個平時活蹦亂跳的小學生憋得太久,如今終於得以解放了。

看着嘀嘀快樂生動起來的情緒表達,我知道孩子們也需要有歸屬感,需要有夥伴,需要在健康環境下追求知識,需要看到和夥伴們一起茁壯成長。

嘀嘀盼望開學,還有一個重要理由,就是4月份開始嘀嘀就上5年級了。而5年級教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内容就是他盼望已久的「種大米」。「種大米」這個學習環節由於受時令影響,如錯過了6月插秧,就有可能錯過種植時機而無法得到收穫。現在,嘀嘀總算能如期參加他嚮往了已久的「種大米」活動。

至於你問他爲什麼如此熱衷「種大米」?只因爲這個胖嘀嘀喜歡喫大米。

title

北海道利別小學的三年級學生用塑膠桶種植水稻(照片:《北海道新聞》)

(二)「綜合學習」課上用水桶種大米

第一次聽說在日本小學裏會教授「種大米」,還是在已經成爲高中生的咯咯剛上5年級的時候。對於種大米,我這個來自北方的大連人實在太陌生了,除了腦補一片「綠油油的水稻田」畫面,幾乎沒有什麼知識了。而現在兒子說學校要教他們在水桶裏面插秧種水稻,我記得自己睜大眼睛驚訝了半天。

原來,日本中小學有一個叫做「綜合學習」的科目,到了小學5年級,這一科目通常都會安排學生們學習「種大米」,也就是說讓孩子們學習體驗春天播種、插秧到夏天育苗、護秧以及秋天收穫乃至親自品嚐這整個程序。

title

山梨縣南阿爾卑斯市大明小學5年級學生在JA農協指導員的帶領下在水桶裏種植水稻(圖片:南阿爾卑斯市農協)

進入6月份,嘀嘀的學年果真開始了插秧活動。據嘀嘀說,在插秧活動開始前,作爲預備知識,大家首先在「社會課」上看了一個有關大米的電視節目,從中瞭解了大米的周邊知識。比如,大米的歷史、產地和產量、相關的農藥知識、品種改良、與大米相關的飲食文化、營養及成長程序等等。我想這是先讓孩子們對大米有一個概況瞭解,然後帶着一定的問題意識去參加這次種植活動。

在「社會課」學習了相關知識後,孩子們進入「綜合學習課」學習插秧種水稻。這堂課上先由老師來講述種植程序和基本操作。我查閱了一下内容,大體上先從「造田」開始。所謂「造田」,是將黑土、紅壤和鹿沼土三種土壤按規定比例放入事先準備的塑膠桶中,然後加入雞骨粉、魚渣和椰子油等營養成分,孩子們用手攪拌均勻後,在桶裏灌上超出土壤表面5公分左右的水,然後放10分鐘左右。據嘀嘀說這個程序相當辛苦,指甲會被泥土塞得滿滿地,弓腰作業也會讓孩子們直喊腰疼。哈哈,這也許正是這一科目對於兒童的教育目的之一,體驗一下農民的辛苦。

桶回收水土融合後,老師開始教大家插秧。秧苗是由當地農民事先爲兒童們培育好的。據說以往也會從稻米發芽培育秧苗開始做起,但今年由於疫情關係,應該播種育苗的5月由於大家都在家中沒有上學,所以上課時學鑿榫接從專業人員那裏拿來已經育好的秧苗,孩子們便從6月插秧開始學習。

title

青森縣八戶市下長小學的同學在水桶中種植水稻(圖片:下長小學)

每個兒童能得到3組秧苗,每組5支。插秧時老師指導要注意不能過於用力,以免將秧苗根部戳傷,也不能太膚淺,以免秧苗會倒。要注意秧苗距離水桶邊緣要有大約5釐米距離,否則水桶會影響根部成長。之外秧苗之間要留出7-8釐米的距離,而插秧深度據說要在食指第二關節左右。

經過老師的指導和孩子們熙熙攘攘的勞作,現在嘀嘀和同學們的秧苗已經在校園後院的空地中茁壯成長。到9月份收割之前,這程序中要求孩子們對自己的「水桶責任田」負責,利用課餘時間要去給秧苗澆灌,還要進行防蟲和除草。由於這程序完全由每個人在自由時間裏自覺實行,因此比較盡心的孩子秧苗長得會比較茁壯,而粗心大意照顧不周則會讓秧苗枯萎。所以,這段時間嘀嘀會每天騰出課間玩耍時間去看他的寶貝秧苗,它的秧苗據說已經長到20多釐米,他還給自己的秧苗起了名字叫「奧姆斯比」,意思就是日語的「飯糰子」。

前兩天嘀嘀爲了「奧姆斯比」的茁壯成長親自到圖書館查了資料,查到說7月左右天氣溼熱,秧苗根部容易腐爛,因此最好進行一次排水,於是嘀嘀按照資料上說明的步驟,將桶中的水倒掉,等土壤表面幹出裂縫,使得秧苗根部得到一定的空氣和氧分,再加入高處土面2釐米左右水分。這樣反復兩次再恢復水分5釐米的原狀。嘀嘀因爲聽老師說如果照料精心到位,3組秧苗到了秋天能夠收到足足一小杯的大米,而照顧的好壞當然決定大米收成,爲了自己能夠收穫更多的米粒兒,嘀嘀這段時間可真是費了不少心思。無他,只是爲了收穫後自己的「飯糰子」能夠大一點兒而已。

嘀嘀告訴我,8月上旬前後,秧苗會長出稻穗,稻穗顏色變深後會長出大米寶寶----幼穗,幼穗成長後會長成很多帶着穀殼的穀穗,穀穗裂開後就會開花伸出雌蕊雄蕊。稻花據說只在上午10點前後開花3個小時,一顆穀穗大約可以開出100個左右的小花,這些開了花的稻穗其後將接受陽光照射製造養分運到稻穀中。開花大約10-15天左右,穀穗中開始積攢澱粉,這時期如果用手指捏一下穀穗,會捏出乳白色的液體澱粉。開花大約40天后,澱粉變硬成熟,穀穗上方開始逐漸變黃,成熟了的稻穀也漸漸開始彎腰,就說明可以到了收割季節了。據說這段時間,孩子們一直要去觀察,然後在課堂上提交水稻成長觀察日記。

9月中下旬,九成穀粒變黃就意味着可以收割了。這時候老師會帶領孩子們用剪刀收割下金黃的稻穀,捆成一束束晾曬到陽光較好的教室,地上要鋪上報紙,以接住被太陽曬乾而掉下來的稻穀。這樣晾曬大約十天左右,便可以脫穀皮了。

之後要在「綜合學習」課堂上給大米脫谷,程序是將帶着穀皮的穀粒裝進一個磨芝麻的碗裏,用棒球等在碗中不斷研磨,一邊磨一邊將稻穀皮輕輕吹掉,就能得到脫了皮的玄米。再將玄米裝入一個空瓶,用一支搓米棒深入空瓶中不斷搗搓玄米,這就是將黃顏色玄米表面的薄皮搓掉變成白米的程序。

如果進行順利,11月將迎來嘀嘀最期盼的部分,就是將孩子們自己種出來的大米在「家庭課」上進行烹飪,這時他們將學習淘米煮米飯然後將米飯製成飯糰子。

現在,每天殷勤地給秧苗換水,觀察秧苗成長,爲秧苗鋤草去蟲,便是嘀嘀去學校後最要緊的一件事。暑假來臨前家長還要協助買來防止鳥害和害蟲的透明紗網來把秧苗圍住,以免影響收成。如果培育程序有疏忽,自己種的水稻結出的大米很少,第一要面子的嘀嘀會覺得很不太光榮,第二也不夠胖嘀嘀喫呢。要知道他可是個十足的小喫貨。

title

茨城縣境町靜小學的同學在收割水桶中培育的稻子(圖片:靜小學)

(三) 日本中小學教育中的「水田稻作學習」

事實上利用「綜合學習課」開展學習「水田稻作」收穫大米,這在日本是一種很普遍的教學。日本文部科學省鼓勵和推廣各學校開展此類相關活動,還在官方網站上介紹了一些地區的模範事例。有的學校帶領兒童到當地農民水田中參加真正的「水田稻作」,不僅參加插秧,而且還體驗在水田中奔跑等親近大自然活動。透過實際參加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接觸大自然,體驗勞動辛苦,培養孩子們對大自然的情感,同時還可以獲得相關的勞動知識,並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在種植程序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還能夠培養主動調查終極因數解決問題的獨立精神。另外透過參加水稻種植活動,孩子們還可以得到與當地農民進行交流的機會,體驗當地人們對學校教育的支援,感受到人心的溫暖和魅力,從而生髮一種感恩之心。

title

築波大學附屬駒場中學的學生在試驗田裏插秧

而其中東京最著名的築波大學附屬駒場中學種植水稻的傳統也是相當有特色。築駒中學是一所創立於1947年的六年一貫制名門男校。每個學年雖只有160名學生,而每年東京大學合格者數就有100多名,據說該校2019年東大合格者數竟達119人。就是這樣一所高考成績優秀的學校,初一和高一學生也會在每年春季5、6月開始利用寶貴學習時間開展稻作學習課。

該校由於是東京大學農學專業的前身,因此擁有自己的水稻田。從每年4月下旬苗床播種育苗到5月中旬田間施肥、除草、耕地,到6月上旬開展插秧講習會、進行稻田插秧,再到暑假期間兩次鋤草作業,一直到10月收割、晾曬、再用學校的脫谷機制成玄米。整個程序都由學生們親力親爲,而且學校要求大家儘量不使用先進的農機具。經過一番辛苦勞作,最後收穫的大米會在每年入學典禮和畢業典禮上製成「红豆樹米飯」來表示慶祝和喜悅,由學生們親自品嚐。這項活動據說是該校建校以來一直保持下來的一項傳統。

這所學校還有個規矩,即使水田作業搞得學生們渾身泥濘,但也要求從稻田和學校往返之間不得將馬路弄髒。此外,還有一個規矩,每次參加稻田作業,老師會向學生們強調一件事,就是「水稻是主角,學生是配角」。

這所名校的學生們未來將考入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名門,他們從事的將不一定是稻農工作,但學校希望他們透過勞動了解其中苦樂,也瞭解人類永遠不應該將自己超越於自然之上。

(四) 感觸良多

寫這篇文章,我自身也得到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原來每天喫的大米是經過這樣的程序培養出來,這個中有如此多的學問和奧妙。而最讓我有所感觸的還是日本的這種教學方式。透過一個主題「大米」,既能讓孩子們在「社會課」上進行相關知識的理性學習,又能在「綜合學習課」上體驗到實際勞動經驗和得到感性運動體驗,程序中透過觀察日記和學習發表等又能提高孩子們的觀察能力和人前發表能力,遇到培育問題也能培養大家調查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在最後的「家庭課」上有機會用自己收穫的大米,學習烹飪等實際生活本領,體驗收穫的幸福和喜悅。這種橫向結合的教學方式,實在是一舉多得,富有成效。

相信透過這個學習程序,每個兒童除了獲得知識和技能體驗以外,一定同時獲得了包括勞動的辛苦和快樂,收穫的喜悅,品嚐的幸福、對周圍人的感恩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等等各種感受,也一定切身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貼切和深奧。

我家的胖嘀嘀,每天都在祈禱自己能收穫到更多米粒兒,做一個大大的「飯糰子」。這個貪心的小傢伙,我想他也會透過實際體驗意識到,要想得到更多的收穫,一定要有更多的付出。而這些道理,都只能透過勞動和體驗達到意會而無法言傳。

擱筆於2020年7月27日
文:王景賢
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