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學校供餐最初是爲營養不良的孩子提供午餐的一種方式。學校供餐從戰後不久便開始,經過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隨着日本成爲一個更加成熟的國家,學校供餐的内容也逐漸變爲高質量的食譜,有時還會出現豪華食譜。學校供餐至此迎來了成熟期。
隨着時代的隊形變換,普通家庭的飯菜種類也變得豐富起來,家庭餐廳的數量逐漸增加,美國的小麥當勞等速食進入了日本。外出就餐時總是喫自己喜歡的食物,很容易攝入過多的卡路里。
另一方面,父母雙方都工作的家庭迅速增加,全家一起圍坐桌前就餐的機會逐漸變少,家庭成員分別單獨用餐的場景越來越多。這種現象在日本被稱爲「孤食」。
不喫早飯就去上學的孩子也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生活環境混亂,不喫早飯的人在各個年齡層都不斷增加,女性的「瘦身願望」變得更加強烈,導致以減肥爲目的的不健康飲食生活逐漸蔓延。
想喫什麼就喫什麼,什麼時候想喫就什麼時候喫。這種生活方式的隨意趨勢蔓延到了兒童中,肥胖兒童的數量開始增加,而這些孩子長大後,伴隨着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開始增加,導致相關的因應措施也成爲了國家的重要課題。
1890年前後的學校供餐
1947年前後的學校供餐
1960年前後的學校供餐
1980年前後的學校供餐
現在的學校供餐
「食育」的概念與學校供餐的大膽轉變
日本政府於2005年制定了《食育基本法》,同年4月1日開始實行營養教諭制度。這是一項將學校營養師升級爲教師的措施。
那麼,到底什麼是「食育」呢?
作爲生活的基礎,日本的學校一直教導學生重視智育、德育和體育。
智育授予學生廣泛的知識,德育授予學生修養和禮儀,體育授予學生強健的身體。《食育基本法》又爲學校的教育增加了食育。旨在傳授學生飲食知識、選擇食物的能力以及健康的飲食生活。
學校供餐被定位爲這種食育的起點。因爲學校供餐是學習食育的地方,目的是透過從小學習食育來幫助人們預防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因此,在小學和國中,我們的教育如下:
・ 對食物心存感激,珍惜糧食;
・ 不挑食,注意營養均衡;
・ 認真遵守用餐禮儀;
・ 學習飲食的重要性,保持身心健康;
・ 學習食品安全和品質,掌握選擇食品的能力;
・ 學習並瞭解地區產物的歷史和飲食文化。
以蠶豆爲題材的小學低年級食育課堂
負責制定學校供餐菜單的營養師升級爲營養教諭(專職),成爲負責食育的教師。之前以營養師的身份負責學校供餐的工作人員變成了教師,還可以擔任班導師或者校長。
而且食育還可以透過其他科目學習,比如國語、算數、社會、科學和家庭課等。國語課可以學習飲食文化,算數課可以學習計算卡路里,社會課可以學習世界飲食史,科學課可以學習營養成分和身體機制,家庭課可以學習烹飪方法,總之可以從方方面面進行學習。
全國的學校營養師匯聚一堂舉行研修會,學習食育
「食育」一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日語中有很多詞來自中國。日本學習了孔子、孟子和莊子等中國古代思想家留下的名言,筆者之前一直認爲,「食育」一詞應該也來自中國。但據武漢理工大學的研究生調查,沒有在中國發現「食育」這個詞。
「食育」一詞是日本福井縣的石冢左玄於1896年首次提出的。
石冢左玄1851年出生於福井市子安町(現在的福井市寶永4丁目),學習了漢方醫學。擁有醫學家和藥劑師的資格,是一位擔任陸軍藥劑監的醫學家。
他在1896年出版的《化學食養長壽論》中提出,「家有學齡兒童的人應該認識到,躰育(體育)、智育和才育全部取決於食育」,與體育、智育和才育並列提出了「食育」一詞,強調了飲食的重要性。
左玄認爲,關於食物的營養、安全、選擇方式和組合方式的知識以及以此爲基礎的飲食生活能培養身心健康的人,強調了飲食教育的重要性。
日本文部科學省採納了這種觀點,將食育確立爲常規教育科目,在學校負責該科目的就是營養教諭。
日本的學校供餐食譜必須全部由學校營養師制定。目前日本大約有12000名學校營養師,其中約60%已被提升爲營養教諭,其他學校營養師今後也會陸續晉升爲營養教諭。
就這樣,學校供餐不僅確定了負責的營養教諭,還在食育這門學科中確立了基本地位,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下次將爲大家介紹日本的學校供餐是如何取得進步的。(未完待續)
文/照片:馬場錬成(科學記者)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