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銀的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已實施6年,「通脹目標」仍未達成

2019年04月03日 日本經濟
日本語

日本銀行現任行長黑田東彥於2013年4月上任,距其提出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和「物價上漲(通脹)2%」的目標已經過去6年。當初,黑田行長信心十足地表示2年即可實施目標,但之後通脹率始終維持在1%左右,今後也無望實施目標。

黑田行長的政策依據的是「通脹派」的主張,即透過大膽的貨幣政策提高物價,從而擺脫通縮。因此推進了透過在未來2年内將貨幣供應量(基礎貨幣)增至2倍來達成通脹率目標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日本銀行購買了民間金融機構保有的國債,2014年向市場注入80萬億日元的資金。但目標未能達成,通脹目標之後也一直被迫向後拖延。

日銀的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已實施6年,「通脹目標」仍未達成

認爲難以實施目標的日本銀行於2016年1月決定將短期利率下調至負0.1%,推行質化寬鬆政策,並從2月開始實施。與存款能得到利息的傳統經濟原則相反,負利率政策將對金融機構存到日本銀行的部分活期存款收取手續費。實施這項政策是出於一種危機感,當時原油價格下跌,莫說實施通脹目標,市場甚至可能重新陷入通縮。之後,日本銀行9月份又決定將長期利率也下調至「0%左右」。目的是緩解對經濟前景的不安,此舉可能在避免經濟形勢和物價進一步低迷方面起到了作用。但未能促進經濟形勢好轉和物價上漲。

黑田行長最初承諾「能在2015年度達成目標」,但之後不斷推遲,從「2016年度上半年前後」到「2016年度下半年前後」、「2017年度上半年前後」、「2017年度内」、「2018年度前後」,又變成了現在的「2019年度前後」。

在最近的採訪中,黑田行長強調,無論怎樣都不會取消「2%的通脹目標」,會一直努力實施。他說:「很遺憾,目前的通脹率約爲1%,2%的目標還未實施,今後將繼續操作推行目前的貨幣寬鬆政策,竭力實施2%的目標。現在這個階段不適合改變政策框架」。

黑田行長雖然未能履行「承諾」,但2018年4月獲准連任行長一職,任期延長5年至2023年春,合計將達到10年,預計今後會繼續操作引導日本的貨幣政策。

下面來看一下最近十幾年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日本全國,生鮮食品除外)。從2005年起到2013年,有5年的數位與上年相比出現負成長,即使是增長率最高的2008年,也僅增長了1.5%。將2015年的指數設定爲100的話,2005年爲97.6、2013年爲96.9,可以看出在這8年裏指數反而有所下降。安倍第二次上臺後,在黑田出任日本銀行行長第二年的201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6%。可以看出,「安倍經濟學」及作爲其支柱之一的「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僅在這一年短暫取得了效果。

消費價格指數走勢

綜合

其他(生鮮食品除外)

指數

前年比(%)

指數

前年比(%)

2005

96.9

-0.3

97.6

-0.1

2006

97.2

0.3

97.7

0.1

2007

97.2

0

97.7

0

2008

98.6

1.4

99.1

1.5

2009

97.2

-1.4

97.9

-1.3

2010

96.5

-0.7

96.9

-1

2011

96.3

-0.3

96.6

-0.3

2012

96.2

0

96.6

-0.1

2013

96.6

0.4

96.9

0.4

2014

99.2

2.7

99.5

2.6

2015

100

0.8

100

0.5

2016

99.9

-0.1

99.7

-0.3

2017

100.4

0.5

100.2

0.5

2018

101.3

1

101

0.9

(指數設定2015年=100、由總務省的消費物價指數整理完成)

到2015年以後,價格指數再次恢復持平趨勢。因爲受到了消費稅從2014年春季開始由5%提高至8%,以及同年夏季開始的原油價格暴跌的影響。

那麼,經濟增長率方面情況如何呢?日本經濟雖然處於「超低空飛行」狀態,但被認爲迎來了戰後最長(超過6年)的經濟增長週期。不過,很多經濟學家和專家認爲,日本經濟和物價「最多隻能維持1%左右的增長率,即使繼續操作推行超貨幣寬鬆政策,可能也無法達成目標」。

日本經濟近30年來經歷了巨大的波動。隨着1990年代初經濟泡沫破裂,地價和股價暴跌,資產價格急劇下降。不良債權大量產生,20世紀末引發了大型銀行和證券公司等接連破產的金融危機。

進入21世紀後,在通縮和鉅額不良債權的雙重影響下,依然持續着「螺旋式通縮」。當時,日本銀行為擺脫通縮,提出了「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寬鬆政策」,但由於對策採取得不夠及時,以及因誤判經濟動向一度解除了「零利率政策」等終極因數,未能取得充分的效果。結果,之後也一直保持通縮狀態,工資依然與上年持平或減量,消費持續低迷,商品和服務價格不斷下跌。此外,2008年發生的雷曼危機讓低迷的經濟進一步遭到重創。

日銀的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已實施6年,「通脹目標」仍未達成

東京某超級市場(照片/客觀日本)

雖然目前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依然未宣佈已經「擺脫通縮」,但至少最近5年多,經濟形勢和物價都保持着穩中向好的態勢,而不再是物價持續下跌的「通縮」狀態。原油等能源價格沒有像當初擔心的那樣上漲,在抑制物價上漲方面發揮了作用。這對日本經濟來說絕不是壞事。

從2004年前後開始,日本被認爲進入了「人口減量社會」,老齡化也在迅速隊形變換。勞動人口(年齡在15歲至65歲之間的勞動適齡人口)持續減量,估計幾乎沒有日本人會認爲今後經濟能繼續操作增長。

對未來感到不安的話,當然就很少有人或者企業會讓自己的消費高於收入。估計個人會努力存錢,而企業較之於貸款進行設備投資,也會盡量增加内部備用。據說年輕人之間的節約意向也越來越強烈。不瞭解1990年代以前的高增長時代的年輕人逐漸增加,在非正規員工達到總勞動人口40%(1990年前後爲20%)的現狀下,工資無望逐年穩定增長,消費不會擴大。在住戶調查中,2017年工薪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與2001年相比由46.7353萬日元降至43.8543萬日元,減量了2.881萬日元。

日銀的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已實施6年,「通脹目標」仍未達成

日本各大銀行儲蓄卡(照片/客觀日本)

另一方面,應該可以確定,這種長期持續的異次元貨幣寬鬆政策產生了很多副作用。無限接近零的低利率和養老金管理狀況的惡化,讓那些靠養老金和存款生活的老年人等的實際收入減量,被迫過着艱難的生活。金融機構也難以賺取利潤,經營狀況持續低迷。

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債務也在持續增長,預計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長期債務餘額到2019年度末將達到史上最高的1122萬億日元,可以說是已開發國家中突出的「債務大國」。政府揹負如此高額的債務,國債價格依然沒有下跌(利率擧升)的理由包括:因國民的儲蓄意向強烈,住戶部門的剩餘資金被透過金融機構購買了國債;因日本銀行的超低利率政策等,存款利率等被降得非常低。

日本政界和財界最近開始對過於堅持「超低利率政策」及「2%通脹目標」表示擔心。全國銀行協會會長藤原弘治(瑞穗銀行行長)在2月份舉行的記者發佈會上勸告稱:「日本銀行不應該過於堅持2%這個絕對值」。政府内部也開始出現同樣的意見。

文/表格 瀧川進
翻譯・編輯修改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