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光纖技術領域最高榮譽——約翰·丁達爾獎授予千歲科學技術大學鈴木博士,表彰其在大容量長距離光通信方面做出的先驅性貢獻

2025年01月31日 科學・技術獎

KDDI綜合研究所宣佈,前副所長鈴木正敏博士(現公立千歲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兼教授)榮獲了2025年「約翰·丁達爾獎」(John Tyndall Award),以表彰其在KDDI任職期間在光學器件、系統和網路方面的開拓性、創新性研究及其對實際應用的貢獻。

title

圖片摘自 IEEE Photonics Society網頁(供圖:KDDI綜合研究所)

丁達爾獎是由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IEEE)和美國光學會聯合頒發,是光纖行業的最高榮譽之一。獎項以首次發現光散射現象的19世紀科學家約翰·丁達爾的名字命名。

該獎項授予那些在光纖技術領域做出開創性、重要性和持續性貢獻,或展現出卓越領導力的個人。鈴木正敏作為日本人時隔11年再次獲得該獎項,也是第5位獲得此獎的日本人。

頒獎儀式將於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舉行的「光纖通信會議暨展覽會」(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上舉行。

鈴木博士的獲獎理由為「在半導體整合光源、分散管理的孤立子光通信方式、波長多路多工光海底電纜系統和光空間多路多工技術等方面,對大容量長距離光通信系統做出了具有顯著影響力和開創性、獨創性的貢獻。」

鈴木博士在KDDI任職期間,通過光器件、系統和網路的開創性和創新性研究,為長距離大容量光通信系統的持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首次驗證了高速光通信所需的半導體積體電路EML(Electroabosorption Modulator integrated Laser),以及發明了實現高速長距離光傳輸的分佈式管理孤立子。

由鈴木博士提出並驗證的分佈式管理孤立子,是實現高速燈火信號波長多路多工長距離傳輸的大容量光通信系統的核心技術。憑藉該技術,ATT-SSI(後來的TE-SubCom)和KDDI首次成功實現了覆蓋1萬公里的10Gbs WDM(波分多工)傳輸。

該技術後來通過高級分散管理光纖進一步發展,實現了1Tbps的跨洋傳輸。這些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Japan-US海底光纜、TAT-14光纖電纜等大西洋、太平洋的跨洋海底光纜系統,以及亞洲地區的海底光纜系統,成為支撐全球網際網路和通信基礎設施的重要骨架,跨洋海底光纜系統的容量也基於該技術在10年內擴大了200倍。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