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癌症研究專家垣添忠生等21人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功勞者」稱號

2025年11月05日 科學・技術獎

日本政府於10月17日公佈了21位入選文化功勞者的名單:建築家坂茂(68歲)、戲劇家野田秀樹(69歲)、西方畫畫家池村玲子(74歲)、工藝家伊勢崎淳(89歲)、落語家柳家桑喬(77歲)、小說家及評論家水村美苗(74歲)、體育振興人士上村春樹(74歲)、泌尿科專家垣添忠生(84歲)、文化人類學專家小長谷有紀(67歲)、巨分子化學專家澤本光男(73歲)、食文化學者高橋英一(86歲)、漫畫家竹宮惠子(75歲)、舞蹈家田中泯(80歲)、配音演員野澤雅子(88歲)、新內節(一種三味線音樂)表演家新內仲三郎(85歲)、體育振興人士福田富昭(83歲)、半導體元件科學專家三浦道子(76歲)、感染症學專家滿屋裕明(75歲)、文化人類學專家山下晉司(76歲)、政治學家渡邊浩(79歲)。本文將簡要介紹學術界受獎者的學術成果。

◇垣添忠生(84歲)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國立癌症研究中心名譽總長

title

垣添忠生自東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進入東京大學附屬醫院泌尿科投身於臨床與研究工作,長期活躍於泌尿系統癌症診斷與治療的第一線,尤其在腎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等疾病的外科治療以及綜合治療方法開發方面成果卓著,極大地推動了泌尿外科領域癌症治療的發展。例如,他專注於膀胱癌的研究與臨床診療,揭示了乳頭狀癌向惡性程度更高的結節狀癌進展的過程。此外,他親自設計並實施了「新膀胱」重建手術,該手術能讓患者在‌膀胱全切術後,仍可通過尿道自然排尿,在男性病例中實現了日本首例成功,在女性病例中更是達成了世界首例,顯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此後,擔任國立癌症中心總長的垣添忠生大力倡導綜合性的癌症治療方法。他認為,癌症治療不僅應涵蓋手術與藥物治療,還必須重視關懷患者心理以及完善緩和醫療,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推動醫療體制改革,致力於建立防止癌症患者及其家屬陷入孤立狀態的支持體系,同時關注在臨終階段如何為患者提供有尊嚴的照護。垣添忠生在推動日本緩和醫療與臨終關懷制度普及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小長谷有紀(67歲) 大學共同利用機構法人人間文化研究機構 國立民族誌博物館名譽教授

title

小長谷有紀長期從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兩方面入手,持續深入地探究著蒙古的山牧季移文化。1940年代,自今西錦司與梅棹忠夫提出「山牧季移論」後,由於整個蒙古高原地區都加入了社會主義陣營,基於實地調查的研究一度陷入停滯狀態。在此背景下,1979年,小長谷有紀作為首位日本女性公費交換留學生,前往社會主義國家蒙古人民共和國留學。1987年,她又以首位日本人的身份進入中國的內蒙古社會科學院,作為研修生開展研究工作。在此期間,她通過實地調查,不僅繼承了關於山牧季移起源的學說,還將研究範圍拓展到了擠奶文化的起源,不僅如此,她還進一步將研究對象擴大到擠奶、去勢、屠畜、狩獵、婚姻等多個方面,研究內容不僅涉及技術層面,還涵蓋了儀式層面。通過這種從人類學視角展開的深入考察,她揭示了蒙古山牧季移民族獨特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取得了極為卓越且獨具特色的學術成果。她的代表作《蒙古貧草原的生活世界》出版三年後就被譯成了蒙古語,該譯著在中國內蒙古大學民族誌社會學學院被指定為有學分的必讀文獻。作為具有專業性的優秀概論書籍在國際上獲得了高度評價。

◇澤本光男(73歲) 京都大學名譽教授

title

分子量高達數百萬的聚合體材料,是現代社會里電子材料、醫用材料等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然而長期以來,如何靈活控制聚合物的長度與結構,並實現其精密合成,一直被視為極具挑戰性的課題。

澤本光男針對長期被認為難以實現精密控制的陽離子聚合與自由基聚合領域,在深入闡明反應機構和生長種性質的基礎上,率先在全球成功開發出通過運用以上兩種聚合來抑制副反應的精密聚合技術(活性聚合)。此外,澤本以自主研發的精密聚合為基礎,開發出能夠嚴格設計並控制分子量、末端基、側鏈官能基等一次結構的嵌段共聚體、隨機共聚體、末端官能化聚合物、兩親聚合物、星形聚合物等多數功能性聚合物的精密合成法,並揭示了它們的性質與功能。這些研究成果備受矚目,作為新一代聚合體材料,其應用性研究已在各國產官學各界開展合作。此外,通過對兩種精密聚合方法的開發及其機制解析,澤本確立了精密聚合的一般原理——「通過休眠物種(即穩定的共價鍵結合的自由基前驅物)實現聚合控制」,為巨分子化學領域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研究方向。

◇ 三浦道子(76歲) 廣島大學名譽教授

title

三浦道子投身於微細電晶體積體電路模型的研發工作,發現以往模型方程在提升精度方面存在侷限性,於是在全球首次提出了能夠精準描述微細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工作特性的表面位能(電位)模型。起初,她聚焦於對最先進電晶體至關重要的高頻特性展開研究,構建了利用高階電壓與電流測量進行特性解析的方法,並基於此成功對電晶體的運行機制進行了建模。在研究進程中,她發現電晶體內部表面電位的分佈決定了其所有高頻特性,進而實證得出除了表面位能模型,其他方式都無法準確描述電晶體的工作機制。

此外,為實現節能社會的目標,三浦還致力於高耐壓電晶體模型的研發。她在表面位能模型框架內,提出了描述高電阻效應的方法,通過該模型的模擬試驗發現,以往難以預測的電壓依存型電流特性能夠自然且準確地被再現。這一具有突破性性能的模型,經過產業界對其積體電路性能精度展開嚴格驗證後,最終被選定為日本首個獲得世視線誘導標準地位的半導體模型。

◇ 滿屋裕明(75歲) 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國立健康危機管理研究機構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所長

title

滿屋裕明在開展免疫缺陷症發病機製研究的同時,積累了多種基礎知識和掌握了多項技術,後前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留學,在1980年代初期,艾滋病在全球公共衛生領域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恐慌,滿屋敏銳地察覺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毅然投身到HIV研究的最前線。他利用自己獨立構建的CD4陽性T細胞系,成功確立了世界上首個用於評估HIV活性的方法。1985年,他又在全球首次證明,AZT(齊多夫定)、ddI(去羥肌苷)、ddC(扎西他濱)這三種藥物對HIV具有強大的抗病毒活性。其中,AZT於1987年被批准成為全球首個用於治療艾滋病的藥物,這款以HIV逆轉錄酶為靶點的藥物,為當時被視為「絕症」的艾滋病患者帶來了生存的希望,開創了抗HIV療法的新時代。此後,這三種藥物成為多藥聯合療法(雞尾酒療法)的基礎,讓艾滋病從「致命疾病」轉變為可長期控制的慢性病,成為醫學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滿屋開創的這一系列治療策略,至今已拯救了全球數千萬人的生命,極大地延長了HIV感染者的壽命,顯著提升了他們的生活品質。

2003年,滿屋回到日本後又成功研發出一種以HIV成熟相關蛋白酶為靶點的藥物「達蘆那韋」( Darunavir)。該藥對多重抗藥性HIV同樣具有顯著療效,被聯合國機構首次批准登記為可在發展中國家免專利費使用的抗HIV藥物,贏得了極高的國際讚譽。

◇ 山下晉司(76歲)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title

山下晉司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期間受當時包括結構人類學、象徵人類學、解釋人類學等在內的文化人類學領域學術潮流的影響,逐步構建起了自己的學術體系。他長期深入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山區,對當地的托拉查族展開田野調查,從事文化人類學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他以托拉查族的儀式文化(尤其是喪葬儀式)為研究核心,深入剖析了印尼托拉查民族文化的動態,並由此開創了「動態民族誌」這一新的研究領域。

由於托拉查族文化在蘇哈托政權時期被納入觀光開發範疇,自1980年代末起,山下將研究重心從「儀禮」轉向「觀光」,調查地點也從托拉查轉移至國際旅遊勝地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開啟了對觀光與文化關係的研究,從「觀光人類學」的角度展開了新的探索。進入2000年代後,山下又將研究領域拓展至馬來西亞沙巴州的生態旅遊(一種以自然環境保護為核心的旅遊形式)。

此外,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山下的關注點進一步延伸至跨國人口流動與文化變遷,特別是針對日本人在巴厘島及馬來西亞長期居住(退休移居)的現象展開研究。以這些「生活在夾縫之間的人們」為研究對象,開創了名為「跨界民族誌」的新研究領域。

◇ 渡邊浩(79歲)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title

渡邊浩深耕政治學(日本政治思想史)領域,基於對儒學發展史展開的實證研究,清晰闡明瞭江戶幕府時期日本儒學與中國明清時代儒學的差異,並且以全新視角重新闡釋了儒學在明治時期日本吸收西方文明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首先,渡邊針對德川時代到明治時代的思想史變遷,將當時中國與朝鮮的思想潮流納入其中進行對比,大膽重新框架了日本思想演化的概貌。他的首部著作《近世日本社會與宋學》,以詳實的資料闡述了在中國與朝鮮作為政治體制正統思想的宋學,是如何在德川時期被日本吸收接納的。他指出,朱子學憑藉自身內在邏輯,逐漸對德川政治體制產生侵蝕,並為德川政治體制的崩潰以及明治維新的到來埋下了伏筆,同時也成為明治時代日本追求西方文化的思想根源,該觀點從根本上對以往的歷史觀發起了挑戰。

第二,渡邊的研究並未侷限於對個別思想家思想的剖析,而是進一步深入探究這些思想產生的思想史環境、思想傳播的社會基礎,以及構成其背景的社會結構與民俗。

第三,基於此前的一系列研究,針對自由、公與私、性別、民族主義等現代日本人在探討政治與日常秩序時作為前提的諸多概念,渡邊廣泛調動橫跨日本、中國和西方思想史的豐富知識,對這些概念的意義重新進行深度探討,形成了他近年來的重要研究著作《明治革命·性·文明——政治思想史的冒險》。

渡邊的研究多次顛覆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未曾充分意識到的論題與思維模式,其學術成果跨越學科的界限,為學術界帶來了持續性的思想啟發。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