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晚在靠近日本首都圈的伊豆半島登陸的第19號颱風縱貫關東甲信越和東北地區,導致各地嚴重受災。由於受災範圍比較大,花了一些時間才掌握具體情況,現在災情的嚴重性已逐漸明晰。此次災害引發了各種討論,比如日本的防洪對策是否存在不足等。另一方面,在近期正好於東京舉行的全球暖化相關研討會上,海外與會者對日本的防災減災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強烈期待日本爲海外各國提供技術支援。
内閣府公開的災區照片1(長野市)
内閣府公開的災區照片2(長野市)
内閣府公開的災區照片3(千曲市)
日本氣象廳針對此次颱風採取了不同尋常的措施,在颱風登陸日本列島的三天前就開發端布警告,稱本次颱風可能會造成重大災害。即便如此,依然未能防止東海、關東甲信越、東北和北海道等大範圍地區嚴重受災。截至10月17日,日本政府已應答的死亡失蹤人數爲79人,7個縣的59條河流有90處決堤,12個都縣共發生241起山體山崩災害,7個縣的25家醫療機構被淹。其中,包括東京都在内,有6個都縣的6家醫院被迫將患者轉移到了其他設施中。此外,有17個府縣的農作物受災,受災面積達6,500公頃,水稻、大豆、番茄、茄子、蘋果和梨等大量蔬菜水果嚴重受災。再加上農田和農業設施遭到的損壞等,農林水產相關的受災金額僅目前知道的就達到了249億日元。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遷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發佈紀念研討會(笹川和平財團)
在氣候變遷相關研討會上也備受關注
在災情和受災面積已經逐漸清晰的10月15日下午,笹川和平財團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遷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發佈紀念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的目的是,讓日本國内外的報告執筆人介紹在9月20~24日於摩納哥舉行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51次全會」上剛剛討論過並受託執筆的特別報告的内容。報告執筆人對第19號颱風造成的災害也高度關注,關於全球暖化的發言非常多。
整理特別報告的IPCC從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學角度出發,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等人爲終極因數造成的氣候變遷和影響,以及相關的適應和緩和措施,進行了綜合評價。自1988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世界氣象組織(WMO)共同建立以來,IPCC每隔5~6年就會公佈一次評估最新研究進展的報告(Assessment Report),被用作國際合作推進的全球暖化對策的基礎資料。此次研討會討論的特別報告評估了關於以下内容的科學文獻:海洋和冰凍圈迄今爲止發生的變化和未來預測;對高山地區、南北極地區、沿海地區和低矮平坦的島嶼的影響;對海面水位擧升和極端或突發現象等遠洋海域的影響。
IPCC第2工作群組聯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
在研討會上,IPCC第2工作群組聯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博士作爲主題演講嘉賓詳細介紹了特別報告的内容。IPCC第2工作群組的任務是,評估氣候變遷給自然系統、製造業、服務業以及人類的居住環境和健康等帶來的影響。Hans-Otto Pörtner博士坦率地承認,在國際框架中推進的全球暖化對策目前「尚未得到充分實施」。隨後由共分6章的特別報告各章的主要執筆人——來自日本、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的研究人員詳細介紹了自己所負責章節的内容。
從隨後舉行的專題討論會上可以看出,演講人員和報告人員都對第19號颱風高度關注。「全球所有的海洋幾乎全部從1970年開始持續升溫,而且從1993年開始,升溫速度達到了之前的2倍以上」。「自1982年開始,海洋熱浪的發生頻率極有可能增加到了之前的2倍以上,強度也持續增大」。專題討論參與者中有觀點認爲,特別報告中指出的這些現象與此次第19號颱風造成的大面積受災存在關係。
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科教授須賀利雄
日本近海的海面水溫升高加大了第19號颱風的威力
特別報告第5章「海洋、海洋生態系統與依附社區的變化」的主要執筆人、東北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科教授須賀利雄向與會者展示了日本氣象廳官網上剛剛公開的地圖。從氣象廳每天更新的地圖上,可以看到根據人造人造衛星及浮標和船的觀測值計算出來的日本週邊海域前一天的海面水溫分佈情況。在第19號颱風登陸伊豆半島的10月12日,日本列島南側觀測到27攝氏度海水表面溫度的海域擴大。氣象廳還公開了顯示觀測到的海面水溫與正常值相差幾度的圖。正常值是指1981~2010年的平均值。比較兩個地圖可以看出,27度比正常值高出1度。「全球所有的海洋幾乎全部從1970年開始持續升溫,而且從1993年開始,升溫速度達到了之前的2倍以上」。第19號颱風經過的日本列島以南的海域也發生了與特別報告中指出的這種現象一致的現象。
一般來說,隨着颱風靠近日本列島,海面水溫會降低,水氣量也隨之減量,因此颱風的威力會減弱。解釋完這種現象後,須賀教授表示:「毫無疑問,比正常值高1度的27度海面水溫是導致第19號颱風保持着巨大威力登陸的終極因數之一」。
第19號颱風登陸伊豆半島當天日本週邊海域的海面水溫分佈(圖片:日本氣象廳官網)
第19號颱風登陸伊豆半島當天日本週邊海域的海面水溫與正常值之差(圖片:日本氣象廳官網)
日本氣象廳從第19號颱風登陸三天前開始,就發佈了此次颱風可能會造成重大災害的警告。當時日本列島以南海域的海面水溫已經達到27攝氏度,這應該是氣象廳做出上述判斷的依據。從顯示當天海面水溫與正常溫度之差的分佈圖可以看出,在日本列島東側,海面水溫比正常值高出2攝氏度或3攝氏度的海域也在擴大。
須賀教授說:「(日本列島以南海域的)海面水溫完全有可能比正常值高出3度,這意味着日本列島可能會經常遭遇威力巨大的颱風」,強調了全球暖化對策的重要性。
中國第三海洋研究所副主任暨教授蔡榕碩(中央)
對日本的技術寄予厚望
另一方面,外國的特別報告主要執筆人高度評價了日本此前推進的全球暖化對策,並表示希望日本繼續操作提供技術等,進一步爲解決全球暖化做貢獻。特別報告第4章「海面水位擧升及其對低海拔島嶼、沿海地區和社區的影響」的主要執筆人、中國第三海洋研究所副主任暨教授蔡榕碩指出,格陵蘭和南極的冰被解凍及海洋熱膨脹等引起的海面水位擧升和颱風所造成的災害正在增加。蔡教授高度評價了日本所採取的出色的護岸對策、排水對策和早期警戒系統等,並表示,如果第19號颱風這樣的颱風襲擊發展中國家,災情可能會更加嚴重。
蔡教授強調,全球暖化需要採取各種適因應策,並重點指出了對年輕人進行教育和啓蒙的重要性。他表示:「必須讓年輕人知道如何對未來負責。另外,向政策制定者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議也很重要」。
美國馬裏蘭大學大氣海洋科學部主任研究員Raden Dwi Susanto
特別報告第6章「極端現象、急劇變化和風險管理」的主要執筆人、美國馬裏蘭大學大氣海洋科學部主任研究員Raden Dwi Susanto(印度尼西亞人)也提醒稱,全球暖化帶來的降雨量增加及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等海面水溫的極端現象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強調,治水和早期警戒系統對降低經濟有效能損失具有顯著效果,並表示在防災減災對策方面有很多要向日本學習的地方。同時還要求日本在防災減災投資和加強抗災能力等方面起模範帶頭作用。
Raden Dwi Susanto還強調說,需要說服政府瞭解由大量島嶼組成的印度尼西亞在全球暖化方面正處於比其他國家更大的危險中。他表示,印度尼西亞必須儘快採取因應全球暖化的適因應策和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緩和對策,二者缺一不可,同時指出了利用再生能源的重要性,並呼籲日本給予協助,他說:「希望日本能在適合島嶼衆多的印度尼西亞的潮差發電和潮汐發電等技術方面提供幫助」。
IPCC第2工作群組聯合主席Hans-Otto Pörtner也向日本表達了強烈期待。他認爲,海面擧升尤其需要有效的緩和對策,並表示:「日本企業擁有海洋溫差發電和潮汐發電等海洋再生能源技術。希望日本發揮統率力,以便讓沿海國家和島國等能利用這些技術」。
日文:小岩井忠道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中文翻譯 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鏈結:
笹川和平財團新聞發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遷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SROCC)發佈紀念研討會」
環境省新聞發佈「關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變遷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的公開(第51次全會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