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濱市立大學與京都大學等機構在喜馬拉雅山地南部世代傳承的當地小麥品種中,發現了具有強抗病性的基因區域。該基因區域對因氣候變化和全球化而在世界範圍內蔓延的小麥條銹病(黃銹病)具有抗性。該研究成果有望應用於育種,為穩定糧食供應做出貢獻。

感染小麥條銹病的品種(右側)與強抗病品種(左側)(供圖:蘇黎世大學Katharina Jung研究員)
用於製作麵包、烏冬麪等的小麥約於8000年前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傳播至歐洲、亞洲等地,並在各地培育改良。在1960〜1970年代因近代育種和化肥應用帶來農業生產力提升的「綠色革命」之前,全球各地存在數千個本地小麥品種。
現在在世界各地廣泛栽種的小麥品種雖然高產,但也存在易受特定病害傳播或因災害遭受重創的風險。另一方面,農家世代傳承的當地品種則具備適應當地災害和病害的多樣性抗性。
研究團隊將研究重點聚焦於小麥當地品種,選用了亞洲各地25個品種並對比其對條銹病的抗性。條銹病由真菌引起,染病後沿葉脈出現黃色條紋,導致產量大幅下降。20世紀後半葉以來,受氣候變化和全球化影響在世界範圍內造成了嚴重危害。
研究人員從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的小麥品種中發現了新型強抗病基因區域。這些品種所在的喜馬拉雅山地南部被認為是條銹病起源地。由於條銹病病原菌本身具有多樣性,該地區傳承的小麥品種已進化出對條銹病的強抗病性。
上述研究成果有望應用於品種改良。隨著氣候變化,目前廣泛栽種的品種可能逐漸無法適應環境。而從當地品種中發現的基因區域或能幫助培育抗災抗病的新品種。橫濱市立大學的清水健太郎(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客座教授表示:「當地品種從育種角度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人類與植物數千年共存的生物多樣性的一個見證。」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上。
原文:《日本經濟新聞》、2025/6/17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論文:Unveiling yellow rust resistance in the near-Himalayan region: Insights from a 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study
DOI:10.1007/s00122-025-0488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