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味覺、聽覺與寫作,AI不動聲色地步入我們的生活

2019年07月24日 機械/機器人

在日常的新聞報導裏,人工智慧(AI)的出鏡率越來越高,幾乎每天都可以耳濡目染有關AI的消息。

2019年7月5日,美國IBM公司的蘇黎世研究所開發出一款叫作「Hypertaste」的「電子舌頭」。即一種小型可攜帶的人工智慧化學感測設備,它可以跟人的舌頭那樣判定液體是否適宜飲用。

味覺、聽覺與寫作,AI不動聲色地步入我們的生活

圖片取自著作權開放網站

IBM的電子舌頭利用了一種叫作「組合感測」的技術,使單個的感測器對不同的化學物質併發反應,構建一個「交叉感知」型的感測器陣列,再利用AI技術識別分析物件液體的特性。雖然這款電子舌頭的物件只是鎖定液體,但是,已經可以想像出很多有趣的應用。譬如,對湖泊、水庫與河川的水質進行檢查;識別葡萄酒等酒類的真僞;對供應鏈上的食品與飲料進行檢查等等。透過進一步給AI餵食資料,讓它自律學習,這種AI輔助型可攜帶化學感測設備,甚至可以檢測我們的體液,進入保健領域。

筆者正在對這種電子舌頭的新穎性感嘆之際,日本的NTT公司在7月10日宣佈,其用「深度學習」技術識別聲音,得到和哺乳動物的大腦類似的反應。NTT用來識別聲音的訓練系統使用了「深度神經網路(DNN)」技術。在訓練AI的程序中,發現所建立的DNN很接近哺乳類的聽覺神經系統。

味覺、聽覺與寫作,AI不動聲色地步入我們的生活

本圖出自NTT新聞發佈

哺乳類從耳朵聽到聲音到大腦對其識別,要經歷腦幹與大腦皮質等許多組織對聲音特徵進行分析,從而做出相應的判斷。NTT建立的這個DNN就是模仿動物的聽覺神經系統,重疊了很多層次,對AI進行訓練,以識別自然的聲音。

我們知道,人工智慧的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跟以往的傳統演算法不同,不是程式員編寫演算法,而是AI自己比較輸入的資料與得出的結果,對照人給出的樣本,不斷修正系統模式,提高識別精度。NTT公司構建的聲音識別DNN捕捉到一種類似動物聽覺細胞對特定聲音頻率同期的一種所謂的「變調調音」特徵。傳統神經生理學一直對這種特徵束手無策,認爲是個謎。現在人工智慧實施了這個特徵,那麼,反過來研究AI所構建的DNN模式,對神經生理學的研究也會有很大的啓發。

AI已經可以幫助我們聽音,幫助我們品味,如果再可以幫助我們思考的話,又可以解放我們的腦力勞動。

2019年7月8日,富士通公司宣佈開發出一款可以摘要縮寫新聞報導等的系統。給這個系統輸入一篇文章,它便可以自動做成兩個版本的摘要,一個縮編在180個文字以内,另一個縮編在54個文字以内。有了這樣的系統,報導機構以及網路媒體的工作效率便可以得到飛躍式的提高。

筆者在整理一週的AI開發動態時,信手拈出這樣三個報導,便可一窺AI隊形變換的節奏。

AI正步入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供稿 戴維
編輯修改 JST 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