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看到毛絨玩具或機器人等非人類物體的動作時,會產生一種他們似乎具有情感的錯覺,這種現象被稱爲「情感投射」。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是對導致這種現象的終極因數——物體的「形狀」和「動作」分別進行研究的,但當兩者結合在一起對情感投射的影響並未透過實驗進行觀察過。
實驗使用瞭如左圖所示的人偶、真姬菇、火柴三種材料,比較了靜止影像和影片。實驗設計爲將物件直線靠近表示擁抱意圖,將物件直線遠離表示分離意圖,研究了情感投射的強弱。
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的植田一博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準備了人偶、真姬菇、火柴等三種形狀不同程度的類似人的形象,並以紙質問卷的形式對它們在靜止影像和使其相互靠近或遠離的影片中「形狀是否像人」、「是否表現出情感」等問題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從形狀上看,被評價爲「形狀最像人」的依次爲人偶、真姬菇、火柴。在靜止影像中,人偶的情感投射強於真姬菇。而在影片中,情況則出現反轉,真姬菇比人偶表現出了更豐富的情感。這表明,當形狀具備中等人類化特徵的物件(如真姬菇)結合社會性動作時,觀察者的情感投射會更加強烈;而對於類似人的程度較高的人偶形象,無論是靜止影像還是影片,情感投射程度則差異不大。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性動作在情感投射的影響可能因物件形狀類似人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研究所獲得的見解不僅爲簡約裝飾角色的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也有望爲開發出更具情感表現力的機器人和虛擬角色等做出貢獻。(TEXT:原繪里香)
原文:JSTnews 2024年11月號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雜誌: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論文:Influence of appearance and motion interaction on emotional state attribution to objects: the example of hugging shimeji mushrooms
DOI:10.1016/j.chb.2024.10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