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新冠時代,日本研究如何「隔着屏幕」傳遞存在感

2020年10月08日 機械/機器人

有些東西,失去之後才發現它的價值。面對面的「存在感」就是其中之一,受新冠電腦病毒影響,人們都儘量避免出門,存在感快速消失。現在想來,雖然人氣和氛圍是像空氣一樣的存在,但是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各地紛紛開啓遠程、遠程交換,除了解開「人的存在感是什麼」的謎團之外,我們還直接面對如何向遠方傳遞存在感的困境。

從顯示人的上半身的畫面下方伸出一隻五指機械手,單手握住後,機械手會回握,宛若對方就在那裏一樣。開發該技術的大阪大學副教授中西英之說:「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對方的存在感」。

title

可以與畫面裏的人物牽手約會的系統(圖片由Hello公司提供)

機械手的手指部分有壓力傳感器。能感知手部的壓力,傳遞給遠方的另一隻手。中西2019年請從事「虛擬YouTuber(簡稱VTuber)」業務的Hello公司(東京·澀谷)幫忙實施,最終完成的就是這個能與畫面裏的虛擬角色「牽手」的系統。「人們在鬼屋裏害怕時會緊緊握住夥伴的手」。開發負責人認爲,能強烈意識到對方存在的方式就是握手。一些冬粉對透過觸覺傳遞出來的「畫面上的她」的存在感時而感動到落淚。

title

可以與畫面下方的機械手握手(圖片由Hello公司提供)

然而,因擔心傳染新冠電腦病毒而開始避免握手後,人們對透過觸覺尋找存在感的方式採取了觀望態度。

人的存在感一直用「人氣」及「氛圍」等各種詞語來形容。雖然肯定有某種東西在那裏,但真面目卻籠罩在神祕之中。世界上最接近真面目的人之一是大阪大學的石黑浩榮譽教授。

他製作了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型機器人,驗證是否只要外形相似,就能產生與本人一樣的存在感。「人的存在感就是有某種東西切實存在於那裏的感覺。即使看不到本人的身影,只要調動起看的人的想像力,就可以強烈感受到。」

爲進行測試,石黑榮譽教授在奧地利的美術館放置了一個人型機器人。在身在日本的人的脣部和頭部做上標記,用相機拍攝下來,然後將動作發送到機器人上。透過再現脣部和頭部的動作,與當地人順利進行了對話。透過細微的動作,使機器表現了毫不遜色於真人的存在感。

title

大阪大學的石黑浩榮譽教授與跟本人頗爲相像的人形機器人(圖片由大阪大學提供)

人的存在感可能是基於共同的要素產生的。同志社大學的嬰兒學研究中心主任板倉昭二說,出生幾個月的嬰兒就能感受到母親的存在感。母親如果不回應嬰兒的詢問和要求,嬰兒就會心情不好。人會無意識地感受對方的細微情緒表達和眼神動作,揣摩對方說話的真意。也可以說,決定一個人的存在感的,是周圍的人。

受新冠電腦病毒的影響,研究存在感的前提也發生了變化。隔着屏幕進行商務洽談以及與朋友交流幾乎已經變爲日常,「無法向對方傳遞強烈的存在感,交流方式變得扭曲」(石黑榮譽教授)。

怎麼辦好呢?石黑榮譽教授說:「透過三維CG把自己顯示在屏幕上,與其他CG對話,只是這樣做,就能大大減量違和感」。

埼玉大學的山崎敬一教授等人認爲,視線能傳遞存在感。因此製作了一種向代替自己去購物的人下達指示的裝置。裝置上安裝了像指南針一樣的方向指示器,用發光二極體(LED)發出的光來傳達委託人所看商品的方向。

title

埼玉大學開發了可以與遠處的人共同購物的系統(圖片由埼玉大學提供)

當遠程交流成爲常態,存在感的另一面就會受到關注。板倉中心主任認爲:「存在感的一個重要要素是如何讓對方注意到自己」。目不轉睛地盯住屏幕,情緒表達豐富、聲音清晰地講話等,就能發揮存在感。只要掌握了傳遞存在感的方式,内向的人或許也能主導遠程討論。

大阪大學的三浦麻子教授說:「所有參與者全都正面對着屏幕出現在畫面裏的話,會讓人覺得不自然,可能會影響會議的順利進行」。能否保持平常心也很重要。作爲遠程辦公的技巧,要有能專心工作的安靜環境,另外,以非正式對話與同仁、上司和客戶保持聯繫也至關重要。

存在感的研究正逐漸將重點轉移到如何使用上。朝錯誤的方向推進的研究會導致人的存在感被「商品化」。如果有機器人和CG就足夠了,那麼人本身的價值可能會降低。

在共用辦公室裏,旁邊人的聲音令人在意。OKI開發出了在說話聲中混合噪音,讓對話内容變得難以被聽清的技術。當然,現在還出現了希望淡化存在感的需求,我們真是生活在了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日文:草鹽拓郎,日本經濟新聞 科學版面,2020年9月27日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