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大學研究生院地球環境科學研究院的學術研究員松村伸治與海洋研究開發機構北極環境變動綜合研究中心的主任研究員鈴木和良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宣佈,搞清了近年來格陵蘭島夏季升溫速度放緩的機制。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大氣海洋的觀測數據發現,2000年以後副熱帶太平洋頻發的類聖嬰現象現象是升溫速度放慢的主要原因。該發現預計將有助於預測未來全球變暖及其影響。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的2021年12月16日號上。

升溫減速機制的模式圖(圖片由北海道大學松村學術研究員提供)
在過去幾十年裏,格陵蘭冰被由於氣候變暖而不斷解凍,海洋淡水供應增多加劇海平面上升的情況令人擔憂。另一方面,自2012年冰被解凍達到最大值後,解凍面積就開始減少,淡水供應也逐漸減少。2012年格陵蘭島的氣溫上升達到了歷史最高點,之後在解凍季的夏季一直保持低溫趨勢。這種趨勢不僅是格陵蘭島沿海地區,在海拔3200米的冰被頂部的觀測點也觀察到了。與此相反,在格陵蘭周邊以外的夏季北極圈,氣候變暖卻仍在繼續,只有格陵蘭島周邊出現了極為特殊的情況。
此次研究團隊決定查清為什麼全球的氣候變暖現象都在加劇,而只有格陵蘭島周邊地區的夏季升溫在減速。
首先研究團隊分析了氣象廳公開的大氣觀測數據(JRA55),發現夏季北極地區的大氣環流自2000年代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2000~2012年由於反旋式環流增強,為格陵蘭島和加拿大北部帶來高溫,創下歷史最高升溫記錄。另一方面,2012年以後氣旋式環流增強,為這些地區帶來了低溫。相對於這種變化,在2000年之前從未出現過這種大氣導致的遠程效應(遙相關)。所以研究團隊決定分析英國氣象局哈德利氣候研究中心提供的海面水溫衛星觀測數據(HadISST)。
結果顯示,自2000年以來,赤道太平洋發生的常規型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的頻率有所下降,而副熱帶太平洋發生的類聖嬰現象/類反聖嬰現象的頻率和規模有所上升。
這表明,隨著類聖嬰現象/類反聖嬰現象的發生,海面水溫和降水區的變化脫離了赤道的東風區域,朝著副熱帶海域方向北上,到達西風區域,降水變得活躍,由此產生大氣波,所以夏季也出現遙相關。
2012年以後,隨著類聖嬰現象現象頻發,格陵蘭島上空的氣旋式環流增強,地面氣溫下降,而2000~2012年類反聖嬰現象頻發,導致格陵蘭島氣溫升高。在2000年之前,類聖嬰現象/類反聖嬰現象沒有頻繁發生,即使有發生,其規模也很小。
格陵蘭島發生的氣旋式環流還會到達更高緯度的北冰洋上空,這可能促使近年來的浮冰減少速度放緩。此外,研究團隊還利用反映降水帶北上的簡易大氣模型確認,這些遙相關現象均得到了重現。
松村研究員表示:2021年夏季發生了類反聖嬰現象,在與人為造成的氣候變暖的協同效應下,格陵蘭島可能會進一步變暖。最近的類聖嬰現象/類反聖嬰現象的發生頻率和規模是前所未有的,未來氣候預測模型對過去的格陵蘭島變暖和浮冰減少的再現性較差,因此,今後打算繼續進行調查,利用未來預測模型推進研究。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