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將光合螢光用於生物探測,或能應答太陽系外行星生命體

2023年02月08日 海洋宇宙

紅邊(植被反射光的光譜學特徵)觀測是應答太陽系外行星是否存在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日本自然科學研究機構Astrobiology Center(天體生物中心)的小松勇研究員等人發現,光合螢光可作爲新的生物訊號。該成果已刊登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的網路版上。

title

圖1:植物發出螢光的行星示意圖(供圖:Astrobiology Center)

title

圖2:在光合作用中,從太陽獲取的發光能量被消耗於1.光合作用的光化學反應;2.螢光放射;3.熱放射(供圖:Astrobiology Center )

在光合作用中,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發光能量或被用於光化學反應,或作爲螢光和熱被釋放。在地球遙感中,不僅觀測到了紅邊,也觀測到了這種螢光。紅邊表示行星表面植被的量,而螢光則用於推測更爲詳細的光合作用活動,例如壓力狀態等。

此次在分別在圍繞類太陽恆星及兩個M型矮星(GJ667C,TRAPPIST1)公轉的類地行星上,研究人員設想了不同的行星大氣和地表條件,並類比了在行星光譜中螢光是如何出現的。將含有葉綠素a、b的典型植被(Chl),和具有細菌葉綠素b的紅色細菌(BChl)作爲光合生物的光吸收/螢光光譜使用,使其根據棲地輻射場下獲得的光量子數適當縮放,確定了螢光強度。另外,利用這些光吸收光譜,透過放射傳輸計算,算出了葉片反射的光譜。研究人員開發出了處理光吸收、螢光、反射的模式,調查了螢光是怎樣出現在行星光譜中的。

研究結果表明,就BChl而言,如果沒有云層或1000nm左右的強吸收體,則在檢測出紅邊的同時,螢光也可以成爲識別光合作用痕跡的生命標記。但是,如果將NASA計劃的6m口徑宇宙望遠鏡的噪音模式用於類太陽恆星周圍,則螢光的鑑定需要非常長的觀測時間。

另外,像TRAPPIST1這樣的超低溫星,在恆星大氣中對氧化釩、氫化鐵、鉀等的吸收非常強。透過這些吸收,恆星的通量在小波長區域,行星釋放螢光後觀測到的反射率明顯變大。這可能會是TMT等未來超大型地面望遠鏡在高色散下觀測螢光的一個很好的特徵,今後還需對此進行驗證。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論文:Photosynthetic Fluorescence from Earth-like Planets around Sun-like and Cool Stars
DOI:10.3847/1538-4357/aca3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