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國際團隊使用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成功發現133億光年外的星團

2024年08月08日 海洋宇宙

由早稻田大學理工學術院的井上昭雄教授、千葉大學先進科學中心的大慄真宗教授、名古屋大學研究生院理學研究科的田村陽一教授、築波大學數理物質系的橋本拓也助教、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Angela Adamo博士以及美國太空望遠鏡研究所(STScI)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稱,利用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133億光年的星系中,成功發現了迄今已知最遙遠的、形成於宇宙年齡4億6千萬年的星團。這一發現有助於闡明球狀星團的誕生機制,同時爲研究星系演化中至關重要的大質量恆星和黑洞種(黑洞的初始物質或原始狀態)的形成提供了新視角。相關成果已於6月24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上。

title

圖1. 此次發現的星團(圖片來源:ESA/Webb, NASA & CSA, L.Bradley, A.Adamo)

在地球所在的銀河系中,有一種在數十億年間透過自身重力保持着集團狀態,並一直持續至今的「球狀星團」。球狀星團被認爲是宇宙初期誕生的天體,但它們形成於何時何處,此前並不爲人所知。

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國家航空太空局(NASA)於2021年發射升空的,主鏡口徑6.5米的巨型太空望遠鏡。2022年起正式投入使用,使得對遙遠宇宙的高靈敏度觀測成爲可能。

在本次觀測中,研究團隊在形成於宇宙大爆炸後4億6千萬年的星系——SPT0615-JD1(又稱「Cosmic Gems arc」)中發現了5個極其緊湊的星團。

這一發現得益於SPT-CL J0615-5746這一前景星系團所引起的重力透鏡效應,使觀測物件的長邊等比增大了約一百倍從而被觀測到。重力透鏡效應是指由於星系的集團——星系團的巨大重力,使背景中遙遠星系發出的光線發生彎曲,星系被等比增大,從而看起來很亮,或者看起來分裂成多個影像的現象。

此次發現的星團是迄今已知距地球最遙遠的星團,研究表明,其質量超過銀河系的球狀星團,且恆星的數密度非常高。

在宇宙大爆炸剛剛發生時,氣體由於高溫而處於電離狀態,但隨着宇宙膨脹,溫度降低,氣體一度變爲中性。隨後,第一代天體和星系的形成釋放了強烈的紫外線,這被認爲使氣體在宇宙誕生後10億年左右的時間内再度發生了電離。這一現象被稱爲「宇宙再電離」。

此次發現的星團可能就是引起宇宙再電離現象的紫外線放射源之一。

井上教授表示:「未來,我們計劃使用詹姆斯·韋布太空望遠鏡對這個天體進行詳細的光譜觀測。我們希望進一步研究早期宇宙中星團和星系形成的機制。」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Nature
論文:Bound star clusters observed in a lensed galaxy 460 Myr after the Big Bang
DOI:doi.org/10.1038/s41586-024-077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