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日美共同發佈鯨魚魚新品種「黑貝喙鯨魚」,棲息於北海道沿岸

2019年09月12日 生物醫藥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北海道大學和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海棲哺乳類部門等共同對北海道沿岸擱淺的鯨目進行了調查和分析,應答存在尚未得到科學身份鑑定的品種,並將其命名爲黑貝喙鯨魚,作爲Berardius minimus Yamada,Kitamura and Matsuishi,2019做了新種登錄。

判斷爲新種的依據是,該種羣與已知品種相比具有以下特徵:

・ 成熟個體的體長明顯更短

・ 嘴部長度相對於體長來說明顯更短

・ 身體顏色爲黑色

・ 頭骨形態不同

・ 粒線體DNA與核DNA存在顯著差異

日美共同發佈鯨魚魚新品種「黑貝喙鯨魚」,棲息於北海道沿岸

學名:Berardius minimus
命名者:山田格 北村志乃 松石隆
英文名:未定
標準日文名:クロツチクジラ(暫譯爲黑貝喙鯨魚)
插圖:渡邊芳美
標本:國立科學博物館所藏

北海道大學的松石隆教授帶領的擱淺鯨目調查小組「北海道擱淺網路」(SNH)自2008年以來收集的在北海道各地擱淺的3頭喙鯨魚科鯨魚魚,噴氣孔的形態等雖然具有貝喙鯨魚屬的特徵,但頭部等外部形態不同於以前所瞭解的貝喙鯨魚。研究小組比較了從這3頭鯨魚魚和已知的67頭貝喙鯨魚活體內分別提取的DNA序列,以及文獻中明確記載的阿氏貝喙鯨魚的DNA序列,應答存在明顯不同,因此提出了貝喙鯨魚屬存在與已知品種不同的未知品種的可能性。

本次研究對SNH收集的6頭未知品種鯨魚魚實施了形態學解析。其中4頭在國立科學博物館製成了全身骨骼標本,透過掌握每頭鯨魚魚的形態學特徵並對測量結果實施多變量解析等應答,這6頭鯨魚魚從形態學上來看,是與已知的阿氏貝喙鯨魚B.arnuxii和貝喙鯨魚B.bairdii均不相同的其他品種。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名譽研究員山田格和研究主任田島木棉子,詳細調查了巴黎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美國自然曆史博物館(即史密森尼博物館)及斯德哥爾摩國家自然曆史博物館中收藏的貝喙鯨魚屬標準標本,此外還比較和研究了大英自然曆史博物館和烏斯懷亞阿卡圖孫博物館等收藏的貝喙鯨魚屬標本。

此次調查的鯨魚魚頭骨各部分具有獨特的比例,同時頭蓋骨的形狀等具有明顯特徵,表明與這兩個品種明顯不同。這種未知品種的成熟雄性個體的體長爲6.2~6.9m,而棲息在鄂霍次克海的34頭已知B.bairdii的平均體長爲10.0m(Kishiro 2007),在統計學上存在顯著差異,未知鯨魚魚品種的體長明顯更小。

另外,透過對10頭B.bairdii、7頭阿氏貝喙鯨魚B.arnuxii及4頭未知品種的頭蓋骨測量值的主要成分進行分析和辨別,應答這3個羣組沒有相同的成分,明顯屬於不同的品種。

此外,研究小組還對包括SNH在2014年以後新獲得的3頭未知品種標本在内的8頭未知品種的基因資訊,以及7頭貝喙鯨魚B.bairdii和2頭阿氏貝喙鯨魚B.arnuxii的粒線體DNA控制區域(879-bp)的分子系統進行了解析,再次應答,與B.bairdii和B.arnuxii的遺傳差異相比,未知品種與2頭已知品種之間明顯存在巨大的差異。

研究小組綜合以上結果得出結論,這種未知的鯨目應該作爲獨立物種加入全球鯨目目錄,將新種登錄爲Berardius minimus提交了報告。

相關論文已於2019年8月30日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發行的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日文新聞發佈全文

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翻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