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邦大學、九州大學和國立環境研究所的流行病學研究團隊,報告了從東亞內陸地區沙質沙漠吹來的沙塵與產科急症——正常位置胎盤早剝(以下簡稱「胎盤早剝」)之間的關係。這是全球第一次以人爲物件進行資料統計分析的流行病學研究成果,指出了孕婦暴露於沙塵環境下會引發胎盤早剝的可能性。相關研究論文於2019年10月26日發表在婦產科專業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上。
胎盤早剝是指,原本應該在胎兒娩出後從子宮壁脫落的胎盤在分娩前(胎兒尚在子宮内時)就從子宮壁剝離(圖1)的現象,其發生率佔所有孕婦的1%左右。孕婦的病徵表現爲出血增多,而對於胎兒來說,透過胎盤提供的氧氣和營養等被切斷,母子均有生命危險。目前尚不清楚其發生機制,以前就有學說認爲是原本就發育不良的胎盤受到了發炎等的刺激,造成胎盤血管出血,血塊導致胎盤從子宮壁剝落。此前有研究指出,沙塵天氣的粒狀物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可能引發心肌梗塞和腦梗塞等急性疾病。受此觀點的啓發,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假說,即「孕婦如果暴露於沙塵環境,可能容易在發炎的刺激下發生胎盤早剝」。
圖1:正常位置胎盤早剝
研究物件地區爲日本設置有氣象雷達的9個地區(宮城縣、茨城縣、千葉縣、東京都、新潟縣、富山縣、大阪府、島根縣、長崎縣)。沙塵天氣時,包含比PM2.5更大的粒狀物在内的總懸浮粒狀物(SPM)濃度會升高。本次研究不僅參考了雷達的測量值,還參考SPM的濃度,確定了2009~2014年這6年裏各地出現沙塵天氣的日子。
此外本次研究還利用了日本產科婦人科學會(圍產期委員會)的圍產期註冊資料庫。在進行調查的9個地區,從2009~2014年113家醫院的錄入資料挑選出3,014名單胎孕婦作爲調查物件,綜合考慮了被視爲胎盤早剝危險因素的妊娠年齡、吸煙霧及血壓等的影響,以及每天的氣象因素(大氣溫度、溼度、氣壓),分析了沙塵與胎盤早剝之間的關係。
目標研究期間沙塵天氣爲15天(新潟縣)~71天(長崎縣)。由於不清楚發生胎盤早剝的具體時間,因此根據之前的研究,假說從發生胎盤早剝到胎兒出生的時間爲1天以内,以分娩日爲起點,分析了1~6天前的沙塵天氣與胎盤早剝引起的分娩之間是否有聯繫。
結果顯示,如果分娩前1~2天有沙塵天氣,發生胎盤早剝的風險會增加40%(爲無沙塵天氣時的1.4倍,表示結果精度的95%信賴區間:0~100%,見圖2)。由於沙塵天氣時大氣污染質(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光化學氧化劑)的濃度也容易升高,從統計學上去除了這些因素的影響之後的分析結果也顯示出沙塵與胎盤早剝之間存在關係。
另外,研究團隊還專門針對與發生急性胎盤早剝並分娩(從發生胎盤早剝到分娩的時間爲1天以内)的假說高度吻合的妊娠35周以後的緊急分娩進行了調查,發現沙塵與胎盤早剝之間存在更強的關聯性:增加率爲60%(爲無沙塵天氣時的1.6倍),95%信賴區間:0~170%]。
圖2:暴露於沙塵中與發生胎盤早剝的關係
◆爲增加率,——爲表示結果精度的95%信賴區間
<論文資訊>
題目:Exposure to Asian dust within a few days of delivery is associated with placental abruption in Japan: a case-crossover study
發表期刊:BJO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DOI:org/10.1111/1471-0528.15999
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翻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