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藤田醫科大學的村田貴之教授(病毒與寄生蟲學)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全球率先通過實驗發現,低濃度(0.05或0.1ppm)的臭氧氣體也具有清除新冠病毒的效果。
有了這個發現,醫療設施和公共交通機構等人員密集的場所,也能始終利用臭氧發生器(製造低濃度的臭氧氣體並能適當進行濃度管理的設備)以人體可接受的濃度預防新冠病毒感染。藤田醫科大學醫院將從9月上旬開始,利用購置的臭氧發生器降低醫院候診區和病房等的感染風險。
研究背景
眾所周知,臭氧氣體能滅活很多病原體,此前就有報告顯示,其對新冠病毒也有效果。不過,以往報告的實驗使用1.0~6.0ppm的高濃度臭氧氣體,可能對人體有害。
此次,藤田醫科大學的村田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可以接受的低濃度(利用0.05和0.1ppm進行實驗)臭氧氣體也具有清除新冠病毒的效果。研究團隊認為,這將成為控制和預防感染擴大的基本證據。
實驗方法與材料
1. 研究團隊使新冠病毒的病毒溶液附著在不鏽鋼載體上,乾燥後收進丙烯酸材質的密封容器中。密封容器内有臭氧氣體發生裝置、臭氧氣體濃度測量裝置、溫度計和濕度計,根據系統設定,以0.05或0.1ppm的濃度在預定時間内對附著病毒的載體進行臭氧氣體處理。臭氧曝露量以濃度(ppm)和作為總時長(分鐘)的CT值為基準。
2. 處理結束後,將不鏽鋼上附著的病毒懸浮到培養液中進行回收。然後將回收的病毒懸浮液適當稀釋,使其感染VeroE6/TMPRSS2細胞,併計算名為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 50(TCID50)的指標。TCID50是表示感染性病毒量的指標。在相同條件下進行兩次或三次獨立試驗,取平均值。
3. VeroE6/TMPRSS2細胞通過日本研究生物資源細胞庫(Japanese Collection of Research Bioresources Cell Bank:JCRB)獲得。利用VeroE6/TMPRSS2細胞擴增了通過正式手續從神奈川縣衛生研究所獲得的新冠病毒,然後用於實驗。
4. 所有實驗均在藤田醫科大學裏設置的生物安全等級為3級(BSL3)的實驗設施中進行,採取了妥善的封閉措施。實驗結束後,所有儀器和試劑都通過高壓蒸汽滅菌器(Autoclave)進行了徹底消毒。

實驗裝置
實驗結果
下圖分別顯示了在濕度為80%和55%的環境下的TCID50平均值。

不同濕度下的實驗結果
濕度為80%時,即使以日本的作業環境標準——0.1ppm的臭氧氣體濃度進行處理,CT60(10小時後)的病毒感染性也降到了4.6%。利用更嚴格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標準——0.05ppm的臭氧氣體濃度進行處理時,病毒感染性降到5.7%。
濕度為55%時,臭氧氣體的殺毒效果會減弱,不過,利用0.1ppm的臭氧氣體濃度進行處理時,CT24(4小時後)的感染性降低一半至53%。
※日本產業衛生學會建議將0.1ppm的臭氧容許濃度作為作業環境標準(勞動者每天曝露8小時,每週曝露40小時為平均曝露濃度)。
結論
此次通過實驗證明,對人體無害的低濃度臭氧氣體也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的效果。另外還確認,在高濕度條件下效果尤其好。這是全球首次有基礎研究表明,在濕度較高的房間裏,即使有人,也可以通過持續實施低濃度臭氧氣體處理來降低新冠病毒傳播。
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