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大學的研究生江藤太亮與樋口重和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只需幾秒鐘即可測量白內障的病徵——眼睛晶狀體渾濁的系統。以前,晶狀體的濁度都是醫學家依據經驗來判斷。新開發出的系統有助於快速進行診斷。如果做成小型裝置,還有望作爲定期體檢等的檢查專案之一加以普及。
白內障是指在眼睛中發揮相機鏡頭作用的晶狀體隨着年齡的增長等而變得發白渾濁的疾病。有的人從40多歲開始就患病,隨着年齡的增長,到80歲時幾乎所有人都會患上白內障。此病會導致視力下降或視物模糊,難以看清東西。主要的冶癒方法是透過手術摘除渾濁了的晶狀體,換上人工水晶體。
診斷時透過調查視力下降情況、晶狀體濁度以及是否存在可能導致相同病徵的其他疾病等進行判斷。醫學家會用類似於筆燈一樣的器具向患者的眼睛照射光,分幾個階段評估晶狀體的濁度。不同醫學家的判斷結果往往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因此需要有客觀的指標。
新開發的系統是向眼睛照射光並拍攝從晶狀體深處反射回來的影像。然後與人工製作的晶狀體透明的「類比眼睛」反射回來的影像進行比較。根據光的強度和面積,用數值表示晶狀體的光透射率。透射率越低,晶狀體的濁度越高。新系統只需約4秒鐘即可測量得到濁度。
觀察晶狀體濁度的現有裝置一般不用於白內障診斷。這類裝置主要用來精確拍攝眼睛的影像進行解析,無法用數值表示濁度。裝置的價格也高達數百萬~數千萬日元,且體積比較大,因此只有極少數地方擁有。新開發的系統僅觀察光的透射率,因此裝置體積小,預計價格也只有數萬日元。
另外,新系統還能檢測不同顏色的光的晶狀體透射率。晶狀體容易透過哪種顏色,這因種族和年齡等而不同。隨着年齡的增長,藍色光越來越不容易透過,看到的東西顏色會發黃。
白內障手術時植入的人工水晶體以40多歲人眼的狀態爲標準,顏色偏黃。如果能測量每位患者的色覺,應該可以製作根據其原有色覺進行著色的晶狀體。聯合研究人員之一、松阪中央綜合醫院(三重縣松阪市)的眼科主任醫師久瀨真奈美表示:「有助於針對不同的患者進行精準冶癒」。
研究團隊已經就該技術申請了專利,還打算推廣到海外。將尋找共同進行開發的企業,計劃在數年内實施實用化。
日文:下野谷涼子,《日經產業新聞》,2020年11月2日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