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醫院開設新冠後遺症門診,1個多月診治24人

2021年03月10日 生物醫藥

據報告,很多新冠病毒感染症(COVID-19)患者復健後也會留下各種後遺症。日本川崎市的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醫院在1月份開設了專門針對這些症狀的「感染症後門診」。該院院長大坪毅人日前召開了記者發布會,他介紹說,門診開設1個多月來共接診60多人,對其中24人進行了診斷和治療,最常見的症狀是疲倦感。

title

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醫院院長大坪毅人(圖片由日本記者俱樂部提供)

大坪院長2月25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舉行記者發布會,介紹稱,「感染症後門診」針對的是已經確診2個月以上但仍存在某種症狀的人,需要主治醫生介紹才能到該門診就診。

1月至2月下旬共接診64人,對其中24人進行了診斷,其中男性10人,女性14人,按年齡來看,20多歲、40多歲和50多歲的患者各6人。這些患者存在多種症狀,其中最常見的是疲倦,16人有這種症狀,其次是嗅覺異常,為12人。此外,有6人以上自訴存在低燒、焦慮、頭痛、呼吸困難、胸痛、味覺異常、脫髮和關節痛等症狀。還有7人合併「體位性心動過速症候群(POTS)」,此病與自律神經和循環功能有關,站立時心跳加快,同時伴有心悸、氣短和頭風等症狀。

title

「感染症後門診」診斷的患者的症狀(圖片由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醫院提供)

大坪院長在記者發布會上介紹稱,這只是1個多月的短期診斷數據。患者從發病初期就開始出現強烈的倦怠感,活動後會覺得疲倦。另外還發現,很多人頭一天覺得有所好轉,但第二天又開始難受。POTS並發症多見於年輕人。

這些後遺症與COVID-19一樣,並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感染症後門診」一直在根據患者的主訴症狀進行對症治療,除漢方藥外,還會根據症狀開一些減輕心臟負擔的β接受者阻斷藥等。

據介紹,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醫院去年2月為應對COVID-19疫情擴大,設置了災害對策本部。2月11日開始收治停靠橫濱港的遊輪「鑽石公主號」上的感染患者。截至今年1月共診治了約3700名患者。

這一期間,治療現場非常繁忙,自訴出現後遺症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因此醫院内部認為,只要有苦惱於後遺症的患者,就應該去面對。於是去年年底決定設立「感染症後門診」,以綜合診療内科為中心,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系統肝臟内科、腦神經内科、風溼病内科、腎臟高血壓内科等12個診療科參與了該門診,還得到了患者諮詢窗口、姑息治療中心的護士和社會工作者等的支持。最終於2021年1月18日正式開設。

關於沒有命名為「後遺症門診」的原因,大坪院長解釋說:「有意見指出,後遺症這個詞會導致患者遭受風評被害(指因為完全沒有根據的傳言而導致成為傳言焦點的人物或團體遭受經濟或名譽損失等),考慮了這一點當時沒有命名。」從今年3月份開始,如果能確保負責的醫務人員,還計劃增加「感染症後門診」的診療室。

日本厚生勞動省去年8月決定以大約2000人為對象展開調查,明確後遺症的原因,計劃本年度内整理出結果。據厚生勞動省介紹,雖然輕症比較多,但需要在家中吸氧,以及無法重返職場和校園,無法迴歸社會生活的病例也不少。

不僅是日本,很多國家也報告了多例COVID-19後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在關注部分出院患者存在後遺症的情況。關於原因,傳染病和呼吸系統領域的專家認為與很多因素都有關係,包括肺纖維化、形成了血栓、病毒在器官内的殘留、病毒侵入時發生的異常免疫反應「細胞介素風暴(免疫失控)」等,所有後遺症並不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目前還不清楚具體情況。

title

聖瑪麗安娜醫科大學醫院的主要建築(照片由該醫院提供)

日語原文

日文: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