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科研課題隨疫情變化,傳染病相關内容重要性擧升

2021年05月12日 生物醫藥

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的調查表明,隨着新冠電腦病毒的出現,日本中長期的重要科研課題發生了變化。調查結果顯示,與傳染病等有關的健康危機處理課題愈發重要,但顯示每個課題重要性的指數呈整體呈分散趨勢。一些課題的完成時間被推遲。

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4月28日公佈的報告「疫情之下科技的未來——第11次科技預測跟蹤」是根據2020年9月實施的調查結果編寫的。調查目的是瞭解與新冠電腦病毒放大前實施並於2019年11月公佈的「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相比,經歷第一波和第二波疫情後,專家的觀點有何變化。各個科技領域的1,363名專家參加了問卷調查。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選出了702項重要的科研課題,而本次新調查從這702項課題中挑出279項,讓各位專家就各課題的重要性、實施技術以及作爲產品或服務在日本投入使用的時間等重新進行了回答。

科研課題的重要性指數分散

透過調查明確的一點是「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結果中明確的科研課題的重要性差異有所減小。受訪者按照「非常高」(+2)、「比較高」(+1)、「不高不低」(0)、「比較低」(-1)、「非常低」(-2)的評價做出回答,然後將結果平均化,並按課題將重要性換算成了指數。在「第11次調查」中指數爲「+0.6以上」~「+2.0以下」,以0.2分爲增量分類的科研課題的數量在此次調查中全部減量。這表明之前認爲的重要課題的重要性整體下降。相反,上次被認爲重要性比較低的「+0.6以下」的課題數量均出現減量,很明顯,重要性指數整體呈分散的趨勢。

title

(圖片來自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報告「疫情之下科技的未來——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跟蹤」)

重要性升高的課題中排名靠前的是新冠電腦病毒關聯

在各項科研課題中,「能快速檢測和判斷是否傳染特定傳染病、傳染者對他人的傳染性及未傳染者的易感性運動、可在污染區和飛機内等使用的超輕量感測器」的重要性指數由「+1.00」大幅升高至「+1.44」而引人關注。在「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的702項課題中,該課題的重要性指數排名第212位,而此次躍升至第6位。不過,在重要性本來就被認爲比較高的課題中,指數大幅擧升的只有這一項課題。重要性比較高的其他課題基本沒有變化。

引人關注的是,在第11次調查中重要性指數爲「+1.00」以下,而此次大幅擧升的課題很多都與新冠電腦病毒傳染有關。比如,「快速準確地檢測公共設施和集客設施,以及機場、港口和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極微量病原微生物的系統」在第11次調查中的重要性指數爲「+0.61」,排名第553位,而此次迅速擧升至「+1.37」(第9位)。「抑制室内的‘有害健康的問題’和‘傳染病放大’的高級室内健康環境觀測及控制技術」的重要性指數由第11次調查的「+0.76」(第440位)擧升至「+1.28」(第22位)。

此外,「綜合考慮環境、病原體和寄主等因子並定量預測和評估新傳染病對人類的影響(引起全球流行的可能性和病原性)的系統」的重要性指數由「+0.89」(第330位)擧升至「+1.32」(第14位)。「基於綜合傳染病監督系統(利用電子患者病史系統、檢查和處方等醫療資料及各種網路資料)的傳染病流行預測及預警發佈系統」的重要性指數由「+0.85(第366位)」擧升至「+1.25(第26位),重要性指數大幅升高的前五項課題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重要性指數大幅升高的課題中還包括被認爲受到疫情影響的工作和工作方式相關的課題。「高級VR系統(會議和製造現場的狀態管理)及爲此提供支援的高速資訊流通系統」的重要性指數由「+0.82」擧升至「+1.20」,排名也由第395位擧升至第43位。「旨在提高辦公人員的健康舒適氣流和業務效率、推動工作方式改革的高級綜合勞動者生產力監測技術」的重要性指數由「+0.71」擧升至「+1.05」,排名也由第486位擧升至第86位。

重要性指數大幅升高的科研課題(前十位)

科研課題

本次調查的重要性指數(排名)

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的重要性指數(排名)

對公共設施和集客設施,以及機場、港口和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極微量病原微生物進行快速和準確的檢測系統

1.37
(9)

0.61
(553)

抑制室内‘健康干擾’和‘傳染病放大’的高度先進的室内健康環境觀測及控制技術

1.28
(22)

0.76
( 440)

能快速檢測和判斷是否傳染特定傳染病、傳染者對他人的傳染性及未傳染者的易感性運動、可在污染區和飛機内等使用的超輕量感測器

1.44
(6)

1.00
(212)

綜合考慮環境、病原體和寄主等因子並定量預測和評估新傳染病對人類的影響(引起全球流行的可能性和病原性)的系統

1.32
(14)

0.89
(330)

基於綜合傳染病監督系統(利用電子患者病史系統、檢查和處方等醫療資料及各種網路資料)的傳染病流行預測及預警發佈系統

1.25
(26)

0.85
(366)

高級VR系統(會議和製造現場的狀態管理)及爲此提供支援的高速資訊流通系統

1.20
(43)

0.82
(395)

從動物活體內消除有損人類健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病原體等的技術

1.31
(16)

0.97
(247)

旨在提高辦公人員的健康舒適氣流和業務效率、推動工作方式改革的高級綜合勞動者生產力監測技術

1.05
(86)

0.71
(486)

透過物理可用能空間和網路空間的無縫結合監測、預測和控制基礎設施的技術

1.29
(20)

0.96
(251)

可以代替主人去購物或與他人見面的真人大小的個人機器人及遠程機器人的開發與普及

0.82
(198)

0.50
(614)

(根據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報告「疫情之下科技的未來——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跟蹤」編制)

課題預計的實施時間也發生變化

從對各項科研課題作爲產品或服務等在日本投入使用的時間進行預測的回答中也可以看出疫情的影響。重要性指數大幅升高的前5項課題,預測的實施時間也全部提前。「綜合考慮環境、病原體和寄主等因子並定量預測和評估新傳染病對人類的影響(引起全球流行的可能性和病原性)的系統」,以及「快速準確地檢測公共設施和集客設施,以及機場、港口和鐵路等交通基礎設施中的極微量病原微生物的系統」這兩項課題在「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中被預測2032年實施,而此次被認爲2029年,提前了3年。其他3項課題之前預測的實施時間爲2030年或者2031年,此次分別提前了2年。

而與能量轉換、太空和深海等前緣領域、高功能材料及測量有關的部分科研課題的預測實施時間則推遲。「以在月球建立制水和供水基地爲目的的機器人制水廠建造技術」的預測實施時間由2038年推遲到2040年,「在地外天體(月球或火星)上建造永久性有人類活動基地以用於科學觀測和資源利用等」的預測實施時間由2040年推遲到2042年,均被認爲會推遲2年。有望削減二氧化碳(CO2)排放量的「在太空利用太陽能發電,並將電力傳輸到地面的太空光伏發電系統」的預測實施時間由2048年推遲到2049年,「在海上實施新的生態都市和新的生態生活方式的‘海洋城市’建設技術」的預測實施時間也由2048年推遲到2050年。

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自1971年開始基本上每5年就實施一次「科學技術預測調查」。透過就科學技術的中長期(從調查時起30年)預測向各個科技領域的衆多專家進行問卷調查來徵求意見並進行分析。其特點是採取在第一次進行問卷調查後整理調查結果,然後在第二次問卷調查時讓受訪者就這些結果進行回答的方式。「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是2019年2月至6月實施的。5,352位專家就設定的702項課題的重要性,以及科學技術實施的時間和可以實際利用的時間進行了回答。越年輕的專家預測的實施時間往往越晚,獲得了頗爲有趣的結果。

此次公佈的調查結果是2020年9月實施的,目的是調查「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後發生新冠疫情後,給專家的預測帶來了哪些變化。本次調查共有1,363人參與,其中包括「第11次調查」的受訪者。調查從702項課題中挑選出了279項,挑選時參考了在第一波疫情放大時的去年3月1日至第二波疫情放大時的7月11日期間企業、中央省廳和都道府縣發表的約3萬份公告,從中挑選出與新冠電腦病毒相關内容之後提取關鍵詞,根據關鍵詞使用頻率的高低將科研課題精簡了約6成。

日文:小岩井忠道(科學記者)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相關鏈結】
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報告「疫情之下科技的未來——第11次科技預測調查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