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熱帶醫學寄生蟲病學講座的美田敏宏教授等人與烏干達古盧大學、大阪大學和長崎大學組成的國際聯合研究團隊宣佈,臨牀上已有證據表明非洲出現了對瘧疾首選藥物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的瘧疾。這是透過爲期3年的抗藥性實地調查和之後的基因體分析應答的。研究團隊同時還開發了檢測抗藥性的生物標誌物,併成功開發出了用一滴血驗證是否爲抗藥性瘧疾的技術。該成果有望抑制每年新傳染2億人的瘧疾的傳播。相關成果已發佈在9月23日發行的國際科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
瘧疾是蚊媒瘧原蟲引起的致死性寄生蟲病,爲世界三大傳染病之一。每年有2億人被傳染,40萬人死亡。90%的傳染者在非洲,瘧疾使這些國家的隊形變換變得困難。該病不僅容易產生抗藥性,而且尚無有效的疫苗,只有抗瘧疾藥被證明是有效的冶癒藥物。其中,青蒿素一種是快速見效且有效的特殊藥物,自200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以來,死亡人數大幅減量。目前,全球均利用青蒿素聯合療法作爲冶癒瘧疾的首選用藥。另一方面,已應答東南亞出現對青蒿素產生抗藥性的瘧原蟲,引起了人們的警惕。
此前就發生過來自東南亞的各種耐藥瘧原蟲(大湄公河區域)流入非洲並造成大流行嚴重後果的事例。
研究團隊從2013年開始在烏干達開展全面的瘧疾抗藥性研究。2018年利用新的青蒿素抗藥性檢測法在烏干達實施了藥敏試驗,在實驗室層面應答並報告了耐藥瘧原蟲的存在。另一方面,WHO判斷,抗藥性瘧疾對出生後反復傳染瘧疾並因此而獲得強大免疫力的非洲人的影響要小於東南亞。抗藥性的臨牀意義和公共衛生學意義目前尚不明確。
爲此,研究團隊於2017年至2019年在烏干達古盧市實施了每年1~2次的調查,每次在當地停留1個月左右,對瘧疾患者進行調查。具體來說,爲驗證單獨使用青蒿素的冶癒效果,對240名患者進行了單一藥劑給藥,並定期採血計算活體內的瘧疾量減半所需的時間。然後根據WHO的標準驗證了抗藥性的發生,同時分析了這些患者的瘧疾基因。
結果顯示,這240人中有14人(5.8%)表現出青蒿素抗藥性,應答非洲出現抗藥性瘧疾。
基因分析結果表明,表現出抗藥性的患者中有13人的kelch13基因攜帶「A675V」或「C469Y」突變。已應答kelch13基因是在東南亞引起青蒿素抗藥性的基因。此外,WHO指定的其他試驗證明「A675V」可以作爲青蒿素抗藥性標誌物使用。
研究團隊還在2015年至2019年的5年時間裏在所調查地區調查了這兩種突變的發生頻率。最終應答,2015年的發生頻率爲0%,但此後逐年增加,到2019年兩種突變的發生頻率合計增至16%,證實了該疾病至少在部分地區已經蔓延。
爲調查攜帶這兩種突變的瘧原蟲的起源,研究團隊比較了產生青蒿素抗藥性的瘧原蟲的全基因體序列,並與在泰國發現的「A675V」抗藥性瘧原蟲進行了比較。
結果顯示,此次在烏干達發現的青蒿素抗藥性瘧原蟲並非源自東南亞,證明非洲也成了抗藥性的起源地。
美田教授表示:「抗藥性瘧原蟲的傳播會引起公共衛生災難。我們認爲,需要利用此次研究中開發的抗藥性標誌物以及在盧旺達的先行研究中確定的標誌物進行大規模監督,以明確抗藥性在非洲的蔓延情況」。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