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大學研究生院醫系科學研究科大段秀樹教授的研究團隊,於2021年12月27日宣佈,針對肝細胞癌切除後的複發高危人群,在廣島大學醫院啟動了外周造血幹細胞源的自然殺手細胞移入療法」一期臨床試驗,以防止肝細胞癌肝切除後複發。

造血幹細胞源NK細胞療法(供圖:廣島大學)
研究團隊此前已確認,實施肝細胞癌切除術後,如果癌症在2年内複發,生存時間和生存率會明顯下降。為預測和預防複發高危人群,2019年確立了將肝細胞癌獨特性蛋白(glypican-3)作為標誌物來檢測外周血中循環的腫瘤細胞的方法。通過與多種複發危險因子相結合,於2021年確立了高機率預測複發高危人群的技術。另外研究還確認,局部存在於肝臟中的stage4 NK細胞會誘導肝細胞癌的細胞死亡。同時,研究團隊還開發出了通過從患者的外周血中分離出來的造血幹細胞分化和誘導stage4 NK細胞的技術。
此次實施的一期臨床試驗針對在該院接受肝細胞癌肝臟切除手術的患者中複發高危人群。將對源自患者自身外周造血幹細胞的NK細胞進行分化培養,並應用靜脈給藥的新治療方法(術後抗癌免疫輔助療法),以驗證安全性和有效性。預定在術後1個月、3個月和6個月時投放3次。患者的stage4 NK細胞通過在肝細胞切除術後採集外周血CD34+造血幹細胞並經過14~21天的培養後進行分化誘導獲得。
NK細胞已作為二類再生醫療通過審批,2021年10月已經向第一批患者注射了NK細胞。
將來還計劃確立使用iPS細胞源NK細胞的免疫刺激療法。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