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大學水產環境科學綜合研究科的博士課程學成長谷川悠波(做實驗時爲水產學部大四學生)和河端雄毅副教授與水產研究教育機構的主任研究員橫内一樹透過聯合研究發現,瀕危物種日本盲鰻綱鱺的魚苗即使被其他魚類掠食,也有一半以上能從掠食魚類的魚鰓中逃脫出來生存。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布在美國生態學會的期刊《Ecology》上。
日本盲鰻綱鱺的魚苗從暗色沙塘鱧的魚鰓縫隙中逃脫(右側的橢圓内。供圖:長崎大學長谷川悠波博士和河端雄毅副教授)
日本盲鰻綱鱺是一種重要的漁業資源,但其數量正在急劇減量,已被指定爲瀕危物種。然而,此前並沒有研究直接調查過日本盲鰻綱鱺被掠食後的逃逸行為,而這是對資源的維持和恢復十分重要的一環。
研究團隊於2020年起動了一項研究,將河流中常見的暗色沙塘鱧和日本盲鰻綱鱺的魚苗放入同一個水槽中,觀察它們的掠食和逃避情況。
原本已被喫掉
實驗開始後,研究團隊用高速攝影機拍攝了日本盲鰻綱鱺躲避掠食魚攻擊的瞬間或被喫掉的瞬間,但負責實驗的長谷川發現,原本已經掠食者喫掉的日本盲鰻綱鱺竟然還在水槽中游動。他認爲,「魚苗可能透過某種方法從掠食魚的口中逃脫了」,於是換上了可以長時間拍攝的普通攝影機,對其進行觀察。結果發現,超過一半以上的日本盲鰻綱鱺(54條中的28條:51.9%)即使被魚擷取,也能透過魚鰓的縫隙逃脫出來。
儘管有些生物在被掠食後能倖存下來,但大多都是因殼太硬沒有被消化而被排泄出來的被動方式。但此次在日本盲鰻綱鱺身上觀察到的行為是其主動從掠食者的鰓縫中逃脫出來的,這種行為甚至在無脊椎動物等非魚類類羣中也是非常罕見的。另外,逃脫的28條魚苗全部都是尾部先出來。這可能與海鰻擅長逆向遊動的特性有關。
演化成蜿蜒的細長形狀之謎
另外,這個結果還有助於瞭解魚類爲何會演化成細長形狀。蝦虎魚科和花鯰科等不同品系的魚類都獨立演化成了細長形狀。至於這種形狀在生存和繁殖方面有什麼優點,此前只提出了可以利用狹窄的縫隙和方便鑽洞的假說。今後將擴大此次的研究範圍,透過實施讓掠食魚擷取不同品系的細長形狀魚類的實驗,有望驗證「從掠食魚口中逃脫」促進了細長形狀的演化的假說。
目前,作爲恢復日本盲鰻綱鱺資源的措施之一,日本正在全國範圍内放流繁殖魚苗。然而,大型魚大多存在成長速度慢,且性別比例偏向雄魚的問題,因此近年來開始推薦放流小型魚。一般來說,小型魚躲避掠食者的能力較低,經常被生活在放生水域的魚掠食。因此,此次的研究成果還有助於思考放流什麼樣的海鰻容易存活下來,且能取得較好的放流效果。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