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根大學學術研究院人類科學系的宮崎亮副教授透過與京都醫療中心臨牀研究中心預防醫學研究室的坂根直樹室長和金澤大學醫藥保健研究域醫學系的安藤仁教授等人進行聯合研究,利用活動量儀對由基因決定的晨型人和夜型人的身體活動量進行了連續一週的監測,發現在先行研究中認爲活動量相對較低的夜型人工作日的活動量實際上與晨型人沒有差別。
20名夜型和61名晨型學生的活動量平均值。在週六和週日上午,夜型的活動量比晨型低。但在除此之外的其他時段,活動量沒有差別(工作日僅顯示了週五和週一的活動量,週二到週四也同樣沒有差別)。(供圖:島根大學人類科學部宮崎亮副教授)
人類可分爲晨型人和夜型人,二者的差異大約有一半是由基因(先天性)決定的。衆所周知,起決定作用的基因爲時脈基因,引起個別差異的是時脈基因多態性。大量研究報告指出,有夜型生活習慣的人(夜型人)與有晨型生活習慣的人(晨型人)相比,存在睡眠時間短、飲食不規律、身體活動量減量等情況,這些問題行為導致夜型人罹患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比晨型人高。先行研究也顯示,時脈基因多態性的夜型人身體活動量比較低,但先行研究只有「單日」的調查結果,不足以作爲促進健康的證據,因此,研究團隊此次實施了比較研究。
受試者爲81名男女大學生。根據從受試者的口腔黏膜採集的時脈基因CLOCK3111T/C多態性樣本,將受試者分爲具有T基因多態性的晨型人(TT者)和具有含C基因多態性的夜型人(TC+CC者)兩組。
接下來,讓受試者連續7天(包括週末)在從起牀到就寢的這段時間裏佩戴數位加速度計(Suzuken公司的Lifecorder),根據獲得的數據分析了不同時間段的身體活動量。另外,受試者還記錄了每天的起牀和就寢時間,並透過調查問卷收集了生活習慣(晨型夜型偏好,習慣性的飲食和睡眠時間等)。
分析結果顯示,時脈基因多態性爲夜型的人與晨型的人在工作日的活動量沒有差別。但是,夜型人的活動量在週六全天明顯低於晨型人。
這個結果表明,工作日由於受學校等社會運行模式的約束,基因對身體活動的影響會被掩蓋,不容易表現出來,而在時間自由的週末(尤其是自由時間最多的週六)則容易表現出來。這一發現表明,要想了解夜型年輕人的行動節奏,監測週末尤其是週六的活動非常重要。
此次的研究全球首次證明,夜型人的身體活動量少的事實不僅僅是因爲個人偏好,還可以從部分透過遺傳學來解釋。
宮崎副教授表示:「夜型人的活動量僅在週六至週日上午低於晨型人。工作日受必須上學或工作等社會運行模式影響,基因因素被認爲受到壓制和掩蓋。到了週日中午,他們似乎要開始準備在週一恢復社會生活,因此身體活動量開始恢復到與晨型人沒有差異的狀態。雖然不能光憑此次的結果得出結論,但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找到‘自己的最佳時間’,從而發揮更好的表現。」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