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山大學學術研究院健康系統綜合科學領域的妹尾昌治教授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通過將iPS細胞暴露於類似慢性發炎的環境中,即使不將其置於會引起基因異常的條件下,也會在短時間内生成癌症幹細胞,研究團隊由此提出了癌症幹細胞生長的細胞環境新概念。

正常細胞的癌變過程。提出了慢性發炎引發癌變的具體概念(粗箭頭所示部分)。這個概念與以往認知的基因突變和細胞融合概念處於同等水平。(供圖:岡山大學)
研究團隊全球首次發現了當使用「培養癌源細胞的上澄液」對源自正常細胞的iPS細胞培養約1個月後,會在短時間内生成癌症幹細胞的現象。但事實上,被診斷為基因異常的癌症出乎意料地少,大部分癌症都原因不明。
對此,研究團隊以此前取得的表明iPS細胞和幹細胞能生成癌症幹細胞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介紹了暴露於慢性發炎中的未分化細胞是如何變成癌症幹細胞的,並據此提出了新的概念。類似於iPS細胞的未分化細胞存在於全身各處,負責補充因發炎和老化而死亡的細胞。此時,包括免疫細胞在内,發炎周圍的細胞會分泌刺激未分化細胞的多種因子。
當發炎變成慢性時,未分化細胞會持續暴露於這些因子中,迫使它們做出反應,導致細胞頻繁補充,未分化細胞的分裂次數就會增加,如果這種情況過度發生,就會生成癌症幹細胞。此次研究的新穎之處在於,研究團隊以未分化細胞為重點解釋了罹患癌症的病情發病過程。
培養癌源細胞的上澄液中含有多種發炎相關的因子,這些因子將正常細胞轉化成癌症幹細胞,這使得慢性發炎和成人疾病與罹患癌症的關係可以具體到因子與細胞内信號的關係上,可以為癌症預防措施提供更具體的指南。
妹尾教授表示:「正常的未分化細胞可以生成癌症幹細胞,這意味著能根據遺傳資訊單獨製作出模式癌症,也可能通過單獨培養將來可能罹患的癌症並測試治療方法,逐一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相信通過該方法進行預測,有望開發出新的精準治療方法」。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編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