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為老年癡呆藥物開發帶來線光明,「去除原因物質與改善症狀相關」——東京大學教授岩坪威訪談

2022年10月24日 生物醫藥

Eisai(衛材)公司於9月28日宣佈,與美國Biogen公司共同開發的阿茲海默症治療藥 「lecanemab」在最終的臨床試驗中確認了可抑制症狀惡化的效果。2022年度内將在美國、日本、歐洲申請藥品審批。此次,我們向專門研究阿茲海默症的東京大學教授岩坪威詢問了有關治療藥物的開發動向。

title

東京大學教授岩坪威

——阿茲海默症佔癡呆症的60%~70%,其發病機理已經明確到了哪一步了?

被稱為β澱粉樣(Aβ)蛋白質出現在腦神經細胞的外側,成為毒性較高的寡聚體後進一步凝聚,形成澱粉樣蛋白原纖維。Tau蛋白會被變成了被稱為神經原纖維變化的纖維狀結構,從而導致神經細胞死亡。這就是阿爾茨海默症狀的基本機制。

「Aβ假說有兩個意義。首先,Aβ的聚集是阿爾茨海默症的原因。這一點從因為遺傳容易產生Aβ聚集的人早期就罹患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就可以看出,Aβ與致病原因相關是毫無疑問的。第二個就是通過去除Aβ是否能獲得治療效果」。

——Lecanemab以及2021年6月在美國有條件批准的、Biogen與衛材開發的「ADUHELM」對Aβ也起作用。

「近年來,以Aβ作為靶點的抗體臨床試驗開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從實施臨床試驗的6個Aβ抗體數據綜合來看,可以說Aβ去除率與臨床認知功能的改善兩者之間具有相關。然而,即便是有抑制病情發展的效果,也只能將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減緩20%~30%左右的程度」。

——Lecanemab在最後的第3期臨床試驗中達成了主要評價。

「第2期與第3期相比,抑制病情發展的效果約3成具有一致性。已經到了可以討論該藥物的臨床有效性的程度了。類似腦浮腫等有害情況的發生頻率較低,臨床使用便利。但是每月2次的給藥頻率高於其他(阿茲海默症)治療藥物。今後的課題是找出有效的對象、普及生物標誌物診斷、完善治療制度等」。

——出現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前,也就是在Aβ雖有聚集但幾乎沒有症狀的時期去除Aβ的研究也在進行中。

「使用美國伊萊·莉莉公司開發的‘Solanezumab’,從病症早期階段開始持續給藥的臨床實驗已經進行了4年半,目前日本已經結束了給藥期,2023年上半年將會出結果。至於Lecanemab,日本也於2021年9月開始了臨床試驗,預定進行4年的追蹤」。

衛材的臨床試驗成功讓研究迎來重大節點

title

衛材與Biogen公司開發的阿茲海默症候選藥物「Lecanemab」

衛材公司此次宣佈,以1795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為對象的Lecanemab第3期臨床試驗中獲得了有意義的結果。服用了1年半Lecanemab的患者,與另一組服用安慰劑的患者相比,重症惡化指標被抑制了27%。

該藥今年7月已經在美國申請快速審批,審查結束預定為2023年1月6日。因為已經通過了主要的評估項目,所以向獲得許可邁進了一大步。

以Aβ為靶點開發的藥物過去有過諸多失敗,所以有不少專家認為很難取得成功。去除Aβ的Lecanemab在臨床試驗中取得的成功,為Aβ的異常聚集正是導致阿茲海默症原因的Aβ假說提供了正確性依據。

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迎來了重大的節點。國内外製藥公司以Aβ為靶點的藥物開發,有望取得重大進展。

日文:藤井寬子、《日經產業新聞》、2022/10/3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