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用腦科學解決挑食問題,爲冶癒飲食障礙開闢道路

2023年03月30日 生物醫藥

東京大學正在進行一項研究,旨在從顱神經功能的角度闡明食物偏好並解決飲食障礙問題。研究團隊在小鼠身上重現了「挑食」和「厭食」等心理和行為,並對顱神經廻路發揮作用的程序進行了分析。研究團隊希望該研究可以進一步推進到人體上,以便2050年實施採用腦科學方法找到無痛解決偏食和飲食障礙的對策。

title

在小鼠身上重現「挑食」等飲食行為,並研究其大腦活動

該研究於2022年被日本政府的大型專案「探月型研發計劃」所採納。擔任專案經理的是東京大學農學部大腦記憶領域的專家喜田聰教授。過去,針對食物偏好的問題都主要是從心理學角度進行開展的,「採用腦神經科學的方法很少見」。

對於人類而言,有很多飲食行為很難從生理需求補充能量的角度來解釋。比如,「衝動進食」是被食物的外表和氣味所吸引,或者產生飽腹感之後仍想進食剩餘食物的行為等。此外,緩解壓力的飲食也會引發過食症和厭食症等飲食障礙。

這種行為被稱爲認知調節,研究的着眼點在於一個假說,即飲食體驗這一「記憶」與之密切相關的。首先要確定與認知調節相關的腦神經廻路。

美國在2015年到2021年間公開發表的研究中,在大腦中的扁桃腺和島皮質這一區域發現了一種神經廻路,喫甜食會感到愉快,而喫苦味食物則會感到不適。另一方面,後天喜歡咖啡等苦味食物的人也很多。喜田教授認爲,先天的偏好「會隨着體驗記憶而發生改變」。

目前,該研究驗證了3種可以在小鼠身上重現的認知調節。

其中一種類似人類的厭食行為。即使是像奶酪和朱古力這樣小鼠喜歡的食物,它們在第一次看到的時候也往往會喫得較少,而第二次以後食用量就很容易急劇增加。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檢查了隨着這些行為在大腦中產生的蛋白質情況,並檢查了變得活躍的部位,被稱爲「大腦司令塔」的前額葉皮層尤爲活躍。可以看出,它是將味道和口感以及氣味和溫度等各種記憶進行整合後做出決定。

另一方面,連續多天食用奶酪等喜愛食物的小鼠出現了厭食症狀,在喫飽之前會停止進食。此時,前額葉皮層的活動也變得活躍起來。

在給小鼠常規食物後立即給甜點的實驗中,還會觀測到與高度思考相關的眼窩前額葉皮質的活動情況。

在將奶酪和朱古力作爲甜點的實驗中,常規餌料的攝入量會逐漸減量,並且可以看到小鼠「做好等候甜點的準備」。另一方面,當把小鼠不太喜歡的苦朱古力作爲甜點時,餌料的消耗量反而會增加。

當小鼠喫掉朱古力時,可以看到它的眼窩前額葉皮質變得活躍。喜田教授推測道:「這是因爲餌料餵食後有甜點這一規則本身就是一個難度較高的課題,所以前額葉皮質很有可能與這種情況緊稠相關。」

透過外部刺激控制神經廻路

title

從2023年起,研究團隊也開始計劃以人體爲物件開展實驗。透過捕捉大腦血流的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裝置(fMRI)和腦波計研究大腦的運動區域。除了採用在小鼠身上使用同樣的模式來分析結果之外,還將驗證人類獨有的飲食行為模式,如顯示卡路里前後飲食行為是否出現選擇上的變化等。

喜田教授表示:「如果我們能弄清與飲食偏好相關的神經廻路,就有助於開發出一種解決後天挑食問題的技術。」挑食問題的解決,將有益於預防因生活習慣而引發的病症。對於嘗試透過認知行為治療進行心理學冶癒的厭食症和過食症,也有可能透過腦神經科學制定新的對策。

該研究假說了「神經回饋」等作爲控制掌管飲食偏好的神經廻路並解決偏食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透過使用藥物和激素等給與外部刺激,從而觸發特定神經廻路的活動。目前,儘管許多案例仍處於實驗階段,研究團隊還是力爭在2030年左右在小鼠身上確立技術,2050年左右將該項技術推廣普及到人體。

現階段仍面臨着諸多課題。由於生活習慣病的預防難以納入醫保專案,喜田教授認爲:「它與營養補品等一樣,有必要在保障健康的範圍内實施。」

日文:寺岡篤志、《日經產業新聞》、2023/3/17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