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森林研究與整備機構森林綜合研究所(簡稱「森林綜研」)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實施了西餐高級食材黑松露的人工培育。在此之前,研究人員去年已經人工培育出了白松露,未來將繼續操作探索黑白兩種松露的穩產條件,並推進栽培技術的開發。
松露的日文名是「Seiyou Shouro(西洋松露)」。與松茸一樣,是一種由與活體樹木的根部共生並繁殖的菌根真菌所成長出來的一種洋菇。日本國内有20多種自然成長的松露,其中一些品種有望成爲食材,因此,森林綜研東北分所所長山中高史(微生物生態學專業)等人,從2015年前後開始致力於分析適合松露成長的樹木品種和土壤環境等要素,並嘗試培育日本國產松露。
松露與樹木的共生機制。松露一方面從樹木中獲取糖等光合作用的產物,另一方面也能向樹木提供從土壤中吸收的養料和水分(供圖:森林綜研)
研究人員選定的人工培育物件是黑松露中的喜馬拉雅松露(Tuber himalayense)和白松露中的本西洋松露(Tuber japonicum)。已應答前者從北海道到九州,後者從日本的東北地區到中國地區自然存在。山中分所長等人認爲,這兩種松露在日本國内推廣人工培育的可能性很高。
與香菇、金針菇、滑子蘑等在原木或鋸末上植入真菌以獲取營養栽培洋菇的方式不同,松露是透過共生的樹木和菌根真菌之間相輔作用而產生的。這種伴侶關係不僅需要對真菌的管理,還需要對樹木進行管理,因此人工培育被認爲很困難。
在研究程序中,研究人員充分運用了日本國内廣泛推進的松茸人工栽培經驗,使用洋菇研磨液等,將真菌附着在枹櫟樹的根部。
在黑松露的培育方面,研究人員於2016年4月和7月在岐阜縣内的試驗地開始種植附着真菌的枹櫟樹苗,隨後在茨城縣和京都府等地共計4處進行了樹苗的種植。以每年秋季爲核心時段,應答洋菇是否生成,結果顯示,在種植的第7年,即今年的10月,在岐阜試驗地的地表產生了2個球形的黑色洋菇,總重量約50克。透過基因檢測應答,這些洋菇並非土壤中原有的真菌,而是由接種到枹櫟樹苗上的松露菌所形成。
2023年10月,岐阜縣内試驗地内人工培育出的黑松露(供圖:森林綜研)
在白松露的培育方面,研究人員於2017年10月在茨城縣、2019年4月在京都府等4個地點分別栽種樹苗,2022年11月茨城縣和京都府的試驗地内均形成了洋菇。茨城縣的人工培育歷時約6年,京都府則歷時約3年零7個月。
2022年11月,京都府的試驗地内應答到人工培育的白松露(供圖:森林綜研)
山中分所長表示,黑色和白色松露適宜成長的土壤酸鹼值不同。黑松露似乎更喜歡鹼性土壤,所以在樹苗種植前進行了撒石灰等土壤處理。但就溫度和水分含量而言,無論是在形成黑色或白色松露的試驗地之間,還是在形成洋菇的試驗地和未形成洋菇的試驗地之間,並未觀察到明顯的差異。
今後,研究人員將在應答洋菇是否每年在同一地點成長的同時,開發穩產技術。山中分所長表示:「僅僅在實驗室裏管理水分含量和溫度等因素的話,松露會像松茸一樣也無法產生洋菇。我希望解析出包括試驗地周圍的土地等因素在内的松露產生條件,就像解析出松茸出現在地面的關鍵在於落葉清理和雜木砍伐等松林管理一樣。」
岐阜縣森林研究所和森林綜研於2023年12月4日發佈了黑松露研究成果的新聞。
【相關鏈結】
•森林綜研新聞稿《成功實施國產黑松露的人工培育》
•森林綜研新聞稿《成功實施國產松露的人工培育》
原文:JST Science Portal 編輯部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