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專訪】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所間野博行所長:癌症研究的未來方向是什麼?

2024年03月22日 生物醫藥

自1980年代以來,癌症已成爲日本人的第一大死因。現在約每四個日本人中就有一人死於癌症,但另一方面,癌症患者的死亡率正在緩慢下降。針對未來的癌症研究開發預計取得的各種重大突破,本報採訪了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所的間野博行所長。

title

間野博行:出生於1959年,1984年畢業於東京大學,1992年獲得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歷任日本自治醫科大學教授、東京大學教授等職務,2016年起任現職。專業領域爲癌症基因體學和基因體醫學等。

——如何看待癌症冶癒與研究的未來隊形變換前景?

「到目前爲止,癌症的基本冶癒方法有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療法4種。除此以外,具有不同療效機制的藥物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可以選擇的冶癒方法也越來越多。另外,許多具有新機制的藥物正在研發之中,預計未來10年癌症冶癒將發生巨大變化。」

「例如,研究發現,癌症中作爲蛋白質設計的傳訊RNA(mRNA)在某些情況下不能正常成熟。針對這些患者正在開發作用於mRNA以消除癌細胞的‘核酸藥物’,其中一些已進入到了臨牀試驗階段。」

「還有一種將免疫細胞T細胞與癌細胞連接起來,使其靠近癌細胞並對其進行攻擊的‘T細胞銜接器’藥物。另外促進癌蛋白質分解的蛋白質分解藥物也很有前景,可使藥物發揮作用的分子數量將大幅增加。」

——利用強化功能的T細胞攻擊癌細胞的「CAR-T細胞療法」已在血癌中得到實際應用。儘管非常有效,但也存在價格昂貴的問題。

「目前是將基因導入從患者活體內取出的T細胞中,增加數量,然後返回患者活體內。如果能在不取出細胞的情況下將基因導入活體內,將無需在體外進行管理,成本也會大大降低。儘管該技術很難在短期内實施,但仍然被寄予很高的期望。」

——冶癒之外的研究領域如何?

「未來最大的變化是在癌症的預防上。毫無疑問,能夠即時分析個人癌症發病風險的時代終將到來。而迄今爲止的風險評估主要基於對遺傳因素和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的分析。」

「最近,研究發現健康人活體內也存在處於癌變前階段的細胞。如果能夠了解這些細胞隊形變換爲癌症的條件,將有可能進行高精度的風險評估,從而達到預防的目的。」

「候選條件有很多種,如遺傳資訊、細胞内代謝物的種類和數量,以及指代基因功能開啓和關閉的‘表觀遺傳學’等。如果可以從糞便、尿液、臉頰細胞等進行檢查,檢查負擔將會減輕許多。」

——日本的癌症研究面臨哪些課題?

「日本的研究能力很高,也有很多獨創性很高的研究。但是,其成果往往並未轉化成藥物開發。也有研究人員不得不自己設立初創企業,並承擔起將成果投入實際應用整個程序的費用。日本的風險投資金額與海外相比較小,不足以推進冶癒藥物的開發。」

「此外,還應該提高學術界和製藥企業之間人才的流動性。如讓學術界的研究人員在企業的研發部門工作一段時間後再返回學術界的制度等。由此,企業可以獲得基於最尖端研究知識的建議,學術界則可以學習企業在開發冶癒藥物方面的考量。」

「在海外大型製藥公司,人才的流動性與高水平的研究能力高度相關。而在日本則鮮有先例。如果研究人員在進入企業一段時間後發現很難回到學術界,研究人員就很難做出決斷,但如果有促進流動性的制度,那麼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日文:尾崎達也、《日經產業新聞》、2024/3/11
中文:JST客觀日本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