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日本

理研闡明GPCR促效劑的活化機制,有望推動最佳變構調節劑的開發

2024年05月29日 生物醫藥

G蛋白耦聯接受者(GPCR)是一種重要的藥物研發靶點。市面上32%的藥物以GPCR爲靶向蛋白,全球銷額排名前20的藥物中有8種以GPCR爲靶點。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理研」)生命功能科學研究中心的島田一夫團隊負責人、今井駿輔上級研究員、白水美香子團隊負責人等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闡明瞭作爲GPCR的一種、μ阿片接受者(MOR)透過變構調節劑被激活的機制。島田表示:「此前雖然已知變構調節劑可以提高MOR的活性,但並不清楚其終極因數。透過運用此次發現的機制,我們將能夠開發出最佳變構調節劑。」相關研究已經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title

理研生命功能科學研究中心的島田一夫團隊負責人(左)和今井駿輔上級研究員在記者發佈會上介紹研究成果。

MOR是嗎啡等阿片類鎮痛藥的作用靶點,但由於其副作用,業界期待儘可能用低劑量來提高療效。2013年,作爲MOR的變構調節劑,BMS986122被相關研究提出,但其作用機制此前並不明確。

GPCR藥物包括阻斷基底活性的反向促效劑、常規阻斷劑、部分促效劑以及顯示最大活性的完全促效劑。變構調節劑與完全促效劑結合使用時,可以進一步提高GPCR活性。

研究團隊此前已經透過溶液NMR法分析發現,MOR處於非激活態、部分激活態和完全激活態三種結構之間存在動態平衡,其豐度比隨着結合在細胞外周口袋的藥物而變化。此外,他們還發現,BMS986122與MOR結合後,部分激活態結構的豐度比減量,完全激活態結構的豐度比增加,從而提高了MOR的活性。然而,其中具體的結構變化尚未被闡明。

此次,研究團隊首次確定了BMS986122與完全活化劑結合狀態下的MOR、G蛋白化合物的低溫電子顯微鏡結構。觀察結果表明,BMS986122雖然與MOR的跨膜螺旋3的細胞膜側結合,但與未結合時相比,並未觀察到顯著的結構變化。但是,研究觀察到第167位的精胺酸(編碼爲R167,存在於跨膜螺旋3中)與第254位的酪胺酸(編碼爲Y254,存在於跨膜螺旋5中)側鏈之間的密度,比未結合時略強。

由此,研究人員發現,當將第254位的酪胺酸置換爲苯茚二酮,R167與Y254的相輔作用消失時,激活狀態也隨之消失。透過對NMR進行詳細觀察發現,變構調節劑從細胞膜側與MOR的跨膜螺旋3結合,可使面向分子内部的R167更容易與Y254相輔作用,進而導致由這些殘基相輔作用引起的跨膜螺旋6的開放完全激活態結構趨於穩定,增加了其豐度比,從而提升了MOR的活性。

今井上級研究員表示:「透過使用NMR觀察動態變化,我們解明瞭激活機制中的橫向相輔作用。雖然有研究報告稱其他GPCR沒有結構變化,但透過這種方法仍有望開發出新的GPCR靶向藥物。」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Structural and Dynamic Insights into the Activation of the μ-Opioid Receptor by an Allosteric Modulator
DOI:10.1038/s41467-024-47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