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縣立醫科大學綜合内科與臨床感染症學講座的山藤榮一郎教授和安田一行講師與長崎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的樋泉道子副教授共同發表研究成果稱,標準推薦的日本紅斑熱療法——氟喹諾酮聯合療法存在危險度。研究團隊發現這種聯合療法不僅出現了不良反應,而且死亡率也沒有得到改善。該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改善治療方法和正確使用抗菌藥。相關研究成果已於6月12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上。

日本紅斑熱引起的皮疹和蜱蟲叮咬的傷口

傳播日本紅斑熱的蜱蟲
日本紅斑熱是通過蜱蟲叮咬,寄生在蜱蟲體內的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japonica)細菌進入人體後導致的感染症。會出現頭痛、發熱、皮疹、倦怠感、關節痛、肌肉痛等症狀。
用於這種疾病的標準治療方法是採用四環素類抗菌藥(TC),部分專家推薦與氟喹諾酮類抗菌藥(FQ)聯合用藥,並一直延續至今。另一方面沒有證據表明聯合療法能改善死亡率,也沒有相關不良反應的研究。
此次,研究團隊使用從日本國内醫院收集的數據庫進行了回顧性佇列研究。
研究將被確診為日本紅斑熱的797名患者分為僅使用TC的單劑治療組和同時使用TC和FQ的聯合療法組,對死亡率和痙攣等並發症進行了評測。
結果表明,聯合療法組的年齡和重症度有高於單劑治療組的傾向,經過校準年齡和重症度之後,兩組之間的死亡率沒有出現顯著差異。
在使用FQ之一的環丙沙星(CPFX)的聯合療法中,顯示死亡率可能增高。另外,27.7%的聯合療法組患者在同時使用FQ和解熱鎮痛藥NSAIDs(非甾體抗炎藥)時,痙攣的風險有所增加。
由於存在發生不良反應的可能性,且無法改善死亡率,因此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不推薦TC和FQ的聯合療法來治療日本紅斑熱。
山藤教授表示:「日本紅斑熱是一種罕見疾病,因此很難在足夠的病例數上對治療方法進行比較,迄今為止,一直採用的是沒有改善生命預後證據的氟喹諾酮聯合療法。希望以此次研究為契機,從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方面為臨床醫生提供能夠判斷利弊的資訊」。
原文:《科學新聞》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
【論文資訊】
期刊: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論文:Deleterious effects of a combination therapy using fluoroquinolones and tetracyc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Japanese spotted fever: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a Japanese hospital database
DOI:https://academic.oup.com/jac/article/79/8/1962/769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