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健康老年人大腦與巴金森氏症或路易體癡呆症患者大腦的平均PET影像對比。黃綠色部分爲PET藥物18FC05-05的聚集區。紅色箭頭表示中腦部位α-突觸核蛋白病灶。黃色箭頭指向的是被認爲與α-突觸核蛋白無關的腦實質外脈絡叢。
罹患巴金森氏症和路易體癡呆症後會出現手腳震顫、身體僵硬等病徵,這被認爲是由於神經細胞内被稱爲「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凝縮並形成名爲「路易體」的病灶,進而導致神經細胞死亡造成的的。然而,由於α-突觸核蛋白的病灶數量少,傳統技術只能透過患者去世後的病理檢查來捕捉病灶,在活體大腦中視覺化病灶的狀況十分困難。
日本量子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機構(QST)量子醫科學研究所腦功能成像研究中心的遠藤浩信主任研究員等人應用此前的研究成果——活體大腦中異常蛋白質沉積物的視覺化技術,於2022年攜手製藥公司開發出了一款可對α-突觸核蛋白病灶進行成像的PET藥物。此次,他們進一步開發了使巴金森氏症和路易體癡呆症病灶成像成爲可能的新PET藥物「18F-C05-05」,全球首次實施了此類疾病病灶的視覺化。
研究人員讓候選藥物與包含α-突觸核蛋白病灶的人腦組織直接反應,確定了一種對病灶具有較強結合力的藥物。並利用巴金森氏症和路易體癡呆症的模式——α-突觸核蛋白病灶小鼠和狨猴等動物,證實了這種藥物可以將病灶視覺化。研究團隊進一步對患有類似疾病的患者進行了PET成像,結果顯示這種PET藥物確實檢測到了病灶。研究人員還成功發現了該藥物的聚集量與運動病徵嚴重程度之間的相關。
此次開發的PET藥物有助於診斷巴金森氏症和路易體癡呆症,並有助於在開發抑制此類疾病進展的冶癒藥物的程序中確定療效。此外,這種PET藥物在疾病動物模式和人類活體內都能檢測到α-突觸核蛋白病灶,因此有望成爲連接基礎研究和臨牀研究的紐帶,促進病理機制的闡明和冶癒藥物的開發。(TEXT:JST廣報課 原繪里香)
原文:JSTnews 2024年8月號
翻譯:JST客觀日本編輯部